清政府为什么要废除科举制度
(2022-09-12 15:34:35)一、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从此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清朝政府在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压力下摇摇欲坠,另一方面,伴随着西方坚船利炮而来的西方文化思想,不断的挑战着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
戊戌变法之前,梁启超、康有为等维新派开始提倡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制度,他们认为八股制度极大了束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从拯救国家危亡的角度来说,要想国家强大,从西方列强的欺辱中走出,就必须废除八股,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办新式学堂。
百日维新时,康有为等人又连续给光绪皇帝上奏了七个实行废除八股制度的奏折,之后光绪皇帝在请奏慈禧太后之后,慈禧下了一道懿旨:同意废除八股考试,实行新式的策论考试。
后来,戊戌变法失败,本来就引起大量旧官僚不满的新措施,又重新被慈禧太后恢复了原来的模式。一直等到庚子国难,八国联军侵华后又重新向百官征集改革制度。就此,科举改革又重新成为了讨论的热点。
二、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
根据朝中大臣的建议,慈禧太后决定在科举中重新开设经济特科,不要单纯考察学生们的“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科举考试的内容越来越务实,但因为当时很多人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与了解都少之又少,导致参加考试的考官和考生仍然习惯于传统的考试模式,因为长时间的科举制度让他们的思想模式越来越僵化,而且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们大部分来自于旧式私塾,导致教授西方知识文化的新式学堂无人问津。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新式学堂的发展,于是张之洞等改革派大臣上奏请求慈禧太后废除科举制度,宣扬新式学堂。毫无疑问,这一主张遭到了守旧派官员的激烈反对。
面对如此情形,为了缓和矛盾,袁世凯提出建议:可以在不废除科举制度的前提下,将各省的录取名额减去二成,除此之外另增加一科考试,录取名额正好是之前减去的二成人数。
可惜,当时国家局势动荡不安,随着清廷内忧外患不断加深,张之洞等人认为温和废除科举制度已经不够时间。后来随着国内要求将封建帝制改为君主立宪制的呼声,再加上当时的考生普遍的重视科举制度而忽视新式学堂,改革派认为缓慢废除科举制度已经不行。
1905年,张之洞、袁世凯等人多方联名向慈禧太后上奏《请废科举折》,以前所未有的急迫心理强烈要求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面对如此情形,清政府不得不接受了改革派的主张,宣布从1906年开始,各省所有的乡试、会试一律停止。至此,在我国传承了一千二百多年的科举制度正式结束,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也预示了君主制度的覆灭。
科举制度的废除给清政府带来了什么影响?
首先,传统的科举制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但是在那个时代却培养了一拨又一拨顺应君王统治的顺从者。由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吏们只需要圆满完成君王交给自己的任务就行,该征税时征税、该征兵时征兵。这些由科举出身的官兵很少有自己的想法,但执行能力却很强,同时因从小习读“四书五经”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十分看重君臣纲常之道,是古代君王的得力助手。
科举制度废除之后,以前作为科举附庸的学校教育得到极大的解放,新式学堂慢慢接替旧私塾,西方的思想文化给当时的人们打开了另一片天地,君王的权威不断受到质疑。
这批收到新思想启发的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中国想要追赶西方现代化的脚步,仅仅靠“器物”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及西方发达的先进技术。而当时腐败封建的清王朝的时代环境不可能顺应这一发展潮流。于是这些新式的知识分子在一次次的政治骗局中逐渐降低了对清王朝的忠诚度,并自觉担任了清王朝掘墓人的角色。
当科举制度不再是唯一获得仕途的途径时,大批的知识分子都从封建官僚主义的束缚中挣脱了出来,他们开始尝试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各种领域,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技术与思想,不断推动着中国向近代化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