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鹿寨历史很短,中渡历史很长

(2022-05-30 15:39:07)

鹿寨县的历史很短,短得只有70多年;中渡镇的历史却很长,长到2000年以上。

翻开桌面的《鹿寨县志》,才明白鹿寨县为什么只有70多年历史了:1951629日,鹿寨县成立,由雒容、中渡、榴江三县及修仁县一部分合并而成,因县治在鹿寨而得名。

而“鹿寨”之名又从何而来?会不会是一个养鹿的地方?答案是“否”。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影像方志》第571集广西鹿寨篇中介绍到:中原文明和岭南风物互通交融。公元265年,三国东吴在今鹿寨中渡镇建县。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朝廷在今鹿寨县城所在地建牛摆堡。

鹿寨县文物管理所所长黄小斌说,离牛摆堡2.5公里处有一座山叫六寨山,这座山有六个山峰,形似鹿的角,因此就叫鹿寨山。鹿寨山如一道军事屏障,守护着一方平安。明正统五年(1440年),牛摆堡更名为鹿寨堡,这或许就是鹿寨名称的由来。

那么,中渡镇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呢?是因为中渡镇历史较长。三国时期的吴孙皓元年始建县治,县治在常安镇(今中渡镇常安村)。到了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置巡检司于平乐镇(今中渡镇)石榴江。 

还有,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桂林同知移驻洛容县茶亭渡口(今中渡镇)始作厅属。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置中渡抚民厅。2022517日下午,记者在中渡镇英山中学退休老师陶绍榆家中,看到了中渡厅的相关碑文。遗憾的是石碑被砌到墙壁上了,不管怎样,石碑的存在证实这种说法不虚。

民国元年(1912年),中渡厅降厅为县治,该镇地处洛江河畔,上游有旧县渡,下游有新县渡,因此称“中渡”。因水路交通方便,到此定居谋生的人多,广东、江西籍商人修建了粤东会馆和江西会馆,城内还建有两等小学堂一所。19491226日,中渡解放,成立百寿县中渡行政办事处。19509月改为中渡县人民政府,19516月,撤中渡县并入鹿寨县,将中渡改作三区政府所在地。

通过史料分析,鹿寨在古代应该是一种军事设施,大致是军营前的防护栏。而鹿寨所在地又是一处军事要冲。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鹿寨博物馆的一面铜鼓,让中渡镇的历史由三国追溯到汉代。改变说法的时间定格在19838月的一个晴天。

当天,阳光灿烂,村民们正在户外劳作。中渡镇大兆村委北菜园屯的村民黄会生不会知道,他的一个小小举动,居然会改写中渡的历史。为了表彰他的功劳,当时,鹿寨县有关部门奖励了他一架凤凰牌自行车。在那个时候,凤凰牌自行车是多少年轻人梦寐以求的奢侈品,不要说没有钱,就是够钱了也不一定买得到呀。

广西山歌王罗李明很肯定地告诉记者说,时间就是19838月,当时黄会生在古镇西北面的山里挖铁矿挖得了铜鼓。鼓面直径66.6厘米,高52.5厘米,周围有4只青蛙,两匹载着勇士的战马,鼓面和四周均有水波纹、回旋纹、草纹图案,经有关部门初步鉴定,系西汉时的铜鼓,存入自治区博物馆。鹿寨博物馆建好后,铜鼓回到了鹿寨博物馆。

2022518上午,记者走进鹿寨博物馆,看到馆藏的一面“东汉乘骑饰变形羽人纹铜鼓”。2017年,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鹿寨遗珍》也对这面铜鼓进行介绍:直径68.7厘米,高度48厘米,年代,汉。该铜鼓为泠水冲型,鼓面中心为十二芒星,边缘铸有青蛙和骑士装饰,鼓身铸有变形羽人纹。

在鹿寨博物馆二楼,有一块名为《一方保障》石碑和京观石的仿制品。据博物馆讲解员小孟介绍,在中渡镇上,原来有一块重约70吨的京观石,可是这块石头的背后,还藏着一起发生在明代的骇人听闻的杀戮事件。

一块巨石,和杀戮事件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记者去中渡镇采访之前,阅读了本报记者赵伟翔的著作《石头记》,因而对铜盆山摩崖石刻(《一方保障》)和京观石有了些许了解。

517上午,记者在鹿寨县委宣传部的会议室,采访了文史爱好者刘江平先生。今年67岁的刘老师,对鹿寨县的历史有相当的了解,他还在广西师范大学读书时,查阅史料得知明朝韦银豹等率领的农民起义的事。这次农民起义前后经历了100多年,成千上万的人被杀戮,京观石和“一方保障”摩崖石刻就是证据。

当天下午,在中渡镇宣传、统战委员于元媛和鹿寨县史志办退休干部潘允剑等人引导下,记者来到大兆村旧县屯看到,摩崖石入口几乎已被林木遮掩。入口处有鹿寨县文管所所立“铜盆山摩崖石刻”石碑。拾阶而上,不远便可见“一方保障”四个大字在一处四五米高的摩崖之上。

“一方保障”四字为行书,字体苍劲有力。碑文为楷体,字体圆润饱满,刻工细腻。

摩崖石刻被称为刻在石壁上的史书。当许多历史典籍化为乌有时,而作为记刻着历史上某个重大事件的摩崖石刻,却因特殊的材质和地处偏僻荒山而保留了下来。

记者看到,碑文虽然历经400多年风雨侵蚀,却仍十分清晰。

从碑文的内容来看,此碑主要记载了两件事:一件是朝廷派十万大军“诏讨怀叛瑶”;另一件是“移师顺剿”洛容、柳城、永宁、永福、阳朔、荔浦等地叛乱。

封建统治者经历百年之久,镇压中渡、平山一带的农民起义后,就在一块巨石上刻上“京观”二字。京观的具体解释是:战胜的一方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的尸体堆积在大路两侧,覆土夯实,形成一个个大金字塔形的土堆,号为“京观”或“武军”,用以夸耀武功。并把 “平蛮”事迹,刻于附近的石上,撰刻者也期望能对民众起到震慑作用,使其不敢再反。

 

本文摘自2022530日《柳州日报》,有删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