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有感

(2020-03-25 09:08:03)

上个世纪80年代我读小学时,我在春节时跟我父母去外婆家拜年,在舅舅家里看到了二三本破旧不堪的《李自成》。我看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至今没有什么印象了,只模糊不清地记得一个情节:发生饥荒,很多人饥饿,杀马吃……在20164月,我在网上买了2005年出版的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10卷里面的八卷(少第510卷)。但这些书一直放在我的书架上没有看,直到前几天,在这个新冠肺炎疫情严重的日子里,我宅在家里静下心来看完了《李自成》这八卷。后来,我又在网上买了《李自成》第五卷和第十卷,这样我就完整地看完了《李自成》第一至第十卷。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从崇祯十一年(1638年)明朝总督洪承畴在潼关南原(陕西省)围剿李自成的农民军开始,到康熙三年(1664年)清军攻占攻破湖北省茅麓山,李自成夫人高桂英举家自焚为去世为止,一共26年的历史。

这部小说分为几条线索来写,以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军抗击明王朝官兵的斗争为主线,同时,还有以崇祯皇帝指挥追剿“流贼”,以及张献忠、罗汝才起事、洪承畴东征、努尔哈赤及多尔衮征战等几条次要线索为辅线。这些线索互相交叉,给读者留下悬念,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小说展示了明末农民起义摧枯拉朽的伟大力量和农民军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同时也描绘了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和官军从将领到士兵的骄惰本性,揭示了明王朝覆灭的历史必然性。小说也揭示了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即不重视根据地的建设,流寇主义与轻敌思想严重等。从小说中,从皇帝、文武官员到义军将领、战士以至穷苦百姓,从北京城内一直到几个中原重镇,以至僻远的山村,无不被纳入作者视野。作者在描写刀光剑影之外,不乏对于特殊时期日常生活的描述,如义军休整、练兵、扩充、筹粮、赈济、医疗、食宿,婚嫁等。作品不仅对崇祯皇帝的宫廷生活细加描摹,如崇祯和文武百官的朝见、廷争、宴饮、游乐及其各种形式的明争暗斗等,而且对一般市民、手工业者的生活境遇也作了逼真再现。甚至对一些历史细节也毫不懈怠,如明代宫廷的服饰、礼仪,崇祯皇帝案头摆放的器物,北京城戒严由哪个衙门出布告,崇祯年间,银价和制钱的比价变化,北京的灯市,米脂的乡俗,河南的婚礼,相国寺的风光,皇帝的抽签,百姓的朝山,术士的卖卜,骚人的诗酒,巫婆的下神……所有这些缤纷奇特的世相都一一详加描写,展现了一幅幅雄浑壮丽而又鲜活跃动的生活图画。把读者带人真实的历史氛围之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逼真感和亲切感,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反映了明末社会的生活风貌。

我认为这部小说的不足之处有:

1、缺少了李自成去樊城杀罗汝才的描写;缺少了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成立临时中央政府,国号“新顺”的描写;缺少了义军攻破潼关,孙传庭死于乱军中的描写;缺少了李自成进入西安,定国号为“大顺”的的描写;缺少了李自成回米脂祭祖风光场面的描写。这些情节应该是小说的重头戏,但一笔带过。我不知道姚雪垠为什么不写这些精彩的情节?是时间不够还是史料缺乏?引为遗憾。

2、姚雪垠在小说中提到“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么一句话,令我很吃惊。我在网上查了下,只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个说法,没有“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个说法。并且“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说的是清朝,而《李自成》小说描写的是明朝末年的事情。

3、写李自成在攻克北京后过于迷信宋献策的算卦和看天象,不符合一个英雄的身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戴笠生平简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