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和罗振玉的关系
(2019-03-19 21:30:16)我在看《王国维传》中,发现王国维和罗振玉的关系非常好,王罗二人的关系,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界最奇特、最值得玩味的关系。王国维后来之所以成为一代学人,创下不世之功,与罗振玉的发现、赏识与资助有直接的关系。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没有罗振玉,就没有后来的王国维。二者可谓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王国维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国学大师。在他的一生中,他有幸遇到一个贵人,从相遇、相识、相知,直至成为莫逆之交,这个人就是罗振玉。他们互相扶助,成就了流传于世的罗王之学;他们也因为政治走向和儿女姻缘的争端,结束了近三十年的深厚情谊,分道扬镳,自此天各一方。
一、上海初识
1898年,因王国维的同乡许家腥辞去《时务报》文职书记一职,便介绍他去上海接替自己的职务。当时管理《时务报》的汪康年和汪诒年兄弟并没有看重王国维的才华,给予王国维的薪水也要比前面的职员少得多。也是在此期间,王国维遇到了对他一生很重要的人物——罗振玉。
当王国维看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在邻近的新马路梅里福开办时,便产生了学习日文的想法,于是在征得汪氏兄弟的同意下,他每天可以在东文学社学习三个小时的日文。
在一次罗振玉巡视学员的学习情况时,他发现了王国维写的《咏史》诗:西域纵横尽百城,张陈远略逊甘英。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秦。心里顿时产生钦佩之情,要结识这位才子。
之后,罗振玉在王国维的交流中,感受到王国维有非凡的才华和超强的领悟能力,也了解到在《时务报》供职的王国维的苦闷,由于在东文学社学习三个小时,汪氏兄弟还特意加重了王国维的工作量,并扣掉了他一部分工资。于是,罗振玉决定免除王国维在东文学社学习的一切费用。
自此,罗振玉成为王国维生活的扶助者,事业的提携者和学术研究的领路人,同样也是王国维一生中为数不多的知己。
二、助其求学
1898年8月8日《时务报》馆解散后,罗振玉把王国维暂时安置在上海农工商总局的《农学报》,他还聘请王国维担任东文学社的庶务,月薪30元大洋。
1901年2月,由罗振玉资助,王国维踏上了留学日本的轮船,实现了多年的留学梦。12月,入东京物理学校,白天学习英语,晚上学习数理,颇为几何学所苦。不料到春天,由于营养不良,脚气病发作,只得提前回国。
王国维在老家治疗休养一段时间,稍有恢复,就投入了由罗振玉出资的《教育世界》的编译工作。主要负责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编译。
罗振玉了解到王国维喜爱哲学方面的书籍,便自费买了大量哲学方面的原版西方哲学书籍供其阅读。1903年,经罗振玉的介绍,王国维到张謇办的通州师范学堂任职,在这里供职一年多后,接着在苏州学堂任职。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罗振玉入京任学部二等谘议官。由罗振玉在学部为王国维谋了一个职务,并让他住在自己家中,这样既可共同探讨学问,还可以让家中仆人照顾王国维的生活。
三、共赴东洋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统治顷刻间土崩瓦解。身为朝廷四品大员的罗振玉害怕自己会成为革命的对象,而当时的王国维还是朝廷中不入流的角色,按理说,可以不用避难,但当他想回到老家海宁时,船票已经疯涨了几倍,并且很难购到,再加上当时他也是一个学术至上的人,很需要一个清净之地治学。于是与老朋友罗振玉又是同进退。二家人一起前往日本,这样王国维便开始了流居日本五年多的生活。
在日本京都,他们度过了四暑五冬。在罗的影响下,王弃文学而转向经史考据之学,罗振玉有着大量藏书和古器物资料,还有多得难以计数的甲骨器物,而这些珍贵的藏品也为他们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这段时间王国维和罗振玉几乎是朝夕相处,所以也开始了他们在学术上的合作和思想上的真正交流。比如罗振玉以其学术的敏感与前瞻性,曾经收集了一些封泥,王国维就写了颇有影响力的《封泥考略》、《齐鲁封泥集存》两篇文章。关于简牍,他们合著成了《流沙坠简》一书。更让人称道的则是他们对于甲骨文的研究,《殷虚书契考释》的问世更是为后来学者研究甲骨文奠定了基础。
四、渐生嫌隙
王国维不愿再以全家生活有累罗振玉,遂于1916年回国。在哈同“广仓学窘”《学术丛编》任编辑主任,兼仓圣明智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申骨文字及商周历史研究。1919年,罗振玉一家也回到国内,并将三女儿罗孝纯嫁给王国维的长子王潜明。罗振玉成为了保护清王朝的“铁杆”遗老。他也极力拉拢王国维一起进入晚清小朝廷中,溥仪对王国维的学识非常赏识,特诏他为南书房行走一职。南书房的工作,使得王国维有幸得窥大内所藏。
五、分道扬镳
事情总是出人意料,人到中年的王国维,不幸遭遇了丧子之痛,他的长子王潜明在年仅26岁时就患不治之症而撒手人寰。罗振玉前来吊唁,在女婿入殓后,竟不告而别地带走了自己的女儿。正为中年丧子而极度伤心的王国维对自己的知己、儿女亲家罗振玉无缘由地带走自己的儿媳,表现出了不满。
在儿子故去的善后处理方面,王国维与罗振玉再次产生矛盾。王国维为儿媳罗孝纯的将来考虑,把海关所给的抚恤金全部寄给罗孝纯,然而罗家却出乎意料地拒绝接受抚恤金。王国维几次把汇票寄去,几次又被退了回来,最后罗振玉竟写了一封绝交的书信寄来。在这份绝交信中,罗振玉以崇尚博爱的墨子来比喻自己,指出自己在三十年交往中一直无私援助王国维,从来没有怨言,而却把王国维比作主张“重己”的先秦哲学家杨朱,认为王国维很自私,知恩不报。
这就把双方的矛盾从家庭琐事上升到王国维一直很引以为重的知识分子的人格尊严上,自是王国维不能接受的。从此,两人三十年的友情,说是家庭琐事也好,说是政治走向也好,最终分道扬镳,不再有任何交流。
六、阴阳相隔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投湖自杀后,罗振玉感到十分的愧疚与悲痛,他静下心来为王国维整理了一些书稿,以慰藉自己为之不安的灵魂。并对身边的人说:“静安以一死报知己,我负静安,静安不负我。” 也算是对这两位国学大师几十年来的恩恩怨怨的最好的注脚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