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恐惧中熟悉恐惧——佩玛.丘卓
我们习惯性地回头就跑,只看到一点恐惧的迹象便惊愕不安(自我)。如果觉得恐惧快要冒出来,我们不妨检查一下自己的心,不要打击自己,而是要培养无条件的慈悲心。当我们无可逃避时,勇气就从其中诞生,关键就在继续探索而不要逃避,静观事物的崩解,我们会发现事情真相根本不是我们想象那样(本我)。
………………
有一次我去听一个人演讲。那个人谈到他六○年代旅居印度的修行经验。他说他决心去除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他努力地克制愤怒和色欲、他努力地对治懒惰与骄傲。不过他最想克服的却是恐惧。老师一直告诉他不要那么努力,他却以为老师又是在教他另一种克服障碍的方法。
后来老师要他到山脚下的一间茅屋里打坐。他关上门,开始打坐。天黑以后,他点了三支蜡烛。到了半夜,他突然听见角落里有一些声音,黑暗中定睛一看,竟然是一条很大的蛇在他前面摇摇晃晃。他觉得那是一条眼镜蛇。他很害怕,一直坐在那里盯着蛇,不敢动也不敢睡。这一整夜,茅屋里存在的只有他、蛇和恐惧。
天亮之前,最后的一支蜡烛也熄灭了,然后他哭了起来。他哭,不是因为绝望,而是因为内心终于柔软了。他终于能体会世上所有人、畜的渴望;他领受了他们的疏离和挣扎;他发现只是一味地打坐是不会得到什么东西的,只会更加孤立,更加挣扎罢了。于是他接受了“全心全意地接受”自己的愤怒、自己的忌妒、自己的抗拒、自己的挣扎和自己的害怕。但是他也同时体认到自己的珍贵——体认自己既聪明又愚蠢,既富有又穷困,但是又深不可测。他满心的感激,于是就在黑暗中站起来向蛇走过去一鞠躬。之后他就睡着了,而且睡得很熟。醒来以后,蛇不见了。他不知道这到底是他自己的想象,还是当时真的有这么一条蛇。不过这已经无关紧要。讲到最后他说,亲近恐惧使他自己的「戏码」完全崩解,他周遭的世界也彻底了结了。
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不要逃避恐惧。很少有人告诉我们要接近恐惧,要在恐惧之中熟悉恐惧。有一次我问千野古文禅师怎么对治恐惧,他说:「我承认,我承认。」但是别人给我们的建议通常都是化解、安抚、吃药、消遣——总之就是要摆脱掉它。
放下,觉醒————佩玛.丘卓
我一向自认为做事很有弹性,待人亲切,几乎每一个人都很喜欢我。我带着这种假相活了一辈子。然而来到修道院的前几年,我却发现自己其实一直都不了解自己。不是我的素质不好,而是我实在不是那最后的「黄金女郎」。我在自我的形象上投注了太多东西,如今这个形象再也维持不住了。我所有的未竟之事全部以「综艺七彩」鲜活而无误地暴露出来,不但我自己看得一清二楚,别人也看得清清楚楚。
凡是自己以前看不到的地方,现在一下子都冒了出来。这还不够,别人还会讲我的一些事情给我听。我很痛苦;痛苦到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还会有快乐的一天。我觉得一直有炸弹落在自己身上,而自我欺骗也不断地在爆发。然而生活在这个人人勤修精进的地方,我不可能迷失在维护自己、怪罪他人之中。这个地方没有那种「出口」。
后来有一位老师来修道院访问。我还记得她对我说:「你一旦能和自己亲密相处,你的状况就会跟着顺利起来。」
我以前也听过类似的话,知道自己只有这条路可以走了。我墙上挂着一幅标语,上面写着:「唯有不断寂灭,才能在自己身上发现不朽的东西。」未曾听闻佛法之前,我就知道这才是真正觉醒的精神。也就是要放下一切。
然而,事情一旦见底,我们找不到东西可以抓的时候,伤痛就开始浮现了。就像那洛巴学院(Naropa
Institute)的人常说的箴言:「爱好真理使你走投无路。」我们对这一点都还有一些浪漫的想象,然而一旦被真理钉牢,我们可就苦了。你去浴室照镜子,一眼就看见自己长了一脸青春痘,看见自己那张年华老去的脸,看到自己没有爱心,看到自己的侵略性和胆怯——我们一清二楚地看到了这种种的东西。
这时候我们的心就柔软了。当事情摇摆不定、什么都不对劲时,我们就会明白自己已经到达了某个边陲地带。我们会发现这个地带既脆弱又温柔,而温柔又可能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把自己封闭起来生闷气,或是去修正一下那股震撼人心的感觉。无依无恃的状态真的是既温柔而又震撼人心的。
容许,接受————佩玛.丘卓
我有一个朋友因爱滋病而面临死亡。有一次我要外出旅行之前去找他谈话。他说:「这场病不是我要的,我很恨,很害怕。可是后来却发现这场病是我收过的最贵重的礼物。现在生活的每一刻对我而言都很珍贵。我生命中的每一个人都很珍贵。我整个人生都变得有意义了。」有个东西真的变了,而且他已经准备好接受死亡了。原本恐怖骇人的东西,现在却变成了礼物。
生命陷落既是一项考验,也是一种治疗。我们都以为重点是要通过考验,克服问题,然而真相是问题并不会得到解决。事物聚合之后必定分离。接着又是聚合与分离。治疗就是容许这一切自然地发生——接受悲伤,也容许悲伤减轻,接受痛苦,也容许喜悦出现在我们的心中。
我们也许认为某件事会带给我们快乐,然而我们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我们以为某件事会招来不幸,但其实我们并不知道情况会是什么结果。最重要的就是容许自己不知道。我们总是会作一些自认对状况有帮助的事,可是我们绝对不知道自己会跌倒还是会昂首端坐。虽然遭受到极大的失望,我们仍然不知道故事是不是就这样结束了,或许只是一场伟大历险的开端吧。
当下就是良师————佩玛.丘卓
一般而言,只要是不舒畅,不管是什么样的不舒畅,我们都当作坏事看待。可是对修道人或精神战士——渴望认清真相的人——而言,失望、尴尬、恼怒、不快、愤怒、忌妒、恐惧等等情绪却不是什么坏消息,它们反而能让我们清楚自己碰到什么事会退缩。每当我们宁愿让自己退缩或崩溃时,这些情绪却教我们昂首挺胸,向内观照。这些情绪很像信差,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卡在什么地方。当下这一刻就是良师;幸运的是,这位良师随时都在我们身边。
中道对待————佩玛.丘卓
我们总是以自己为准。我们不是认为自己对,就是认为自己不对;日复一日,周复一周,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一辈子都是如此。我们必须感觉自己「对」才会觉得舒服。我们不能错,否则就觉得不舒服。然而,我们其实可以对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慈悲一点。觉得自己对的时候,我们可以看看这样的对是怎么一回事。认为自己对会觉得很舒服。我们总是认为自己完全正确,可能有许多人也认为我们完全正确。但是,如果有人不以为然呢?那时候我们会如何反应?我们是愤怒,还是开始侵犯别人?在当下的一刻观察自己的愤怒或侵略性,我们会发现战争就是这样造成的,种族暴动就是这样造成的:别人不苟同我们的时候,就觉得别人遗弃了我们而义愤填膺,或者觉得自己非「对」不可。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觉得自己不对劲或深信自己不对,我们也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感觉。这种对与错的观念,使我们整个人封闭了起来,令我们的世界变得很小。但是,就因为希望自己的状况或关系固定不变,永远可以掌握,所以我们看不到事物的真相,那就是,事物本来就是易变的。
与其非要说别人是对或错,与其把自己封闭在对错之中,我们不妨采取中道,强而有力的中道。我们可以将中道视为坐在剃刀的刀刃上,既不落入左边,也不落入右边。中道意味着不紧抓着自己的版本不放,意味着开放我们的心与头脑,仔细地把玩以下这个看法,那就是当我们指责别人是错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企图得到某种安全感和依恃。同理,我们会认为什么事情对,也是因为我们想找到依恃或安全感。我们的心和头脑能不能宽大到承认自己并不确知谁对谁错,而安住在那份空性中。我们要去见某人或谈某件事的时候,有没有办法事先不排「议程」,不事先想好要对他说什么,不事先认定他是对或错?我们有没有办法看到、听到、感觉到别人的真相?中道是强而有力的,因为我们会发现自己老是怆怆惶惶地寻找安全感──总想确定自己或别人是对或错。然而,只有在开放的空性中才会有真正的交流。
开放自己————佩玛丘卓
我们总是以为保护自己免于痛苦就是对自己好,但真相是,我们只会更加恐惧、更加僵硬、更加疏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经历到的自己是和整体分开的。我们越保护,自己就越痛苦,然而如果我们开放自己,让自己心碎,反而会发现自己和万物是一体的。
……………………
————摘录自佩玛.丘卓《当生命陷落时——与逆境共处的智慧》
http://s2/middle/49bc9432ga29df7d51131&690
《当生命陷落时——与逆境共处的智慧》电子书下载地址:http://ishare.iask.sina.com.cn/f/8661426.html?from=isnom
《当生命陷落时——与逆境共处的智慧》卓越网请书(免运费 书到付款价
15 元)地址:https://www.amazon.cn/当生命陷落时-佩玛·丘卓/dp/B0011C2CA2/ref=sr_1_1?ie=UTF8&qid=1304699435&sr=8-1
佩玛.丘卓著作: 《当生命陷落时》+《转逆境为喜悦》+《与无常共处》(套装全3册 免运费书到付款 48元
) 卓越网请书地址:http://www.amazon.cn/当生命陷落时-转逆境为喜悦-与无常共处-佩玛•丘卓/dp/B003OA3Q7C/ref=sr_1_1?ie=UTF8&qid=1321574204&sr=8-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