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2013-11-16 20:39:18)
标签:
功能行为过程成假学校教育 |
分类: 教育实践 |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又到了评聘职称的时候,听说学校评聘职称时候,参加职称评聘的老师很多证书都是假的,大家除了任职年限和工龄外都是满分,因为谁都可能弄一个假证书来让自己得到最高分,所以职称评聘最后成了任职年限和工龄的竞争,这就让我想到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在远古铸币时代,有一种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不好的铸币被人们称为“劣币”。一旦它们广泛进入流通领域,人们就会倾向于将那些具有法定重量或者成色好的足值货币(即:良币)收藏起来。这在货币市场中就可以形象地认为,“良币”将逐渐被“劣币”驱逐出去,久而久之,最终广泛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这就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劣币驱逐良币”,是对一个历史现象的高度归纳。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仅存在于货币流通中。其实,在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存在着很多这一类似的现象。
日常生活中,如人们在体育场观赏表演或演出时,就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当有一个观众为了达到个人看得更清楚的目的,他就会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来。刚开始时,他当然会有一种一览无遗的快乐。这时,如果没有人去制止,那么其他人也会竞相仿效,一个个相继站起来。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站着看的人将会越来越多,坐着看的人则会越来越少。可想而知,最终整个场面便会因此而混乱得不可收拾!如果把规规矩矩坐着的行为视为“良币行为”,那么,为了达到自己个人目的而随便站起来的就是“劣币行为”。上述的现象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众所周知,诚信危机,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沉重话题。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也存在着许多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同时也给我们有着更多的“警觉”与“启迪”。以学校最常见的考试行为为例,在对学生的“考试诚信教育”中,我们可以把不讲诚信的同学所做出的作弊行为视为“劣币行为”,将独立完成试题的行为视为“良币行为。”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校园中,那些不讲诚信的同学通过作弊手段投机取巧地获得高分而得到好处,并且又不受到人们批评与指责,那么,坚守诚信而独立完成试题的同学就一定会越来越少。教师评聘职称过程中,我们把用真的证书来进行评聘职称行为当作“良币现象”,那些用假证书来进行职称评聘的行为作为“劣币现象”,如果一所学校任由持假证书的教师蒙混过关,评聘上高级职称,享受着高级职称的待遇,真正不心思用在教学工作上的老师,就会后悔,久而久之学校工作就会没有人去做,真的东西就会变成假的东西,假的东西就会变成真的,这所学校教师的诚信就会丧失,教育功能就会弱化,这就是学校教师中的“劣币驱逐良币”,长此下去,学校将不成为学校,老师何为教师,教育将无法教育学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