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不愿讲公开课

(2013-10-22 15:33:58)
标签:

认真思考

教学经验

主要功能

来帮

点到

教育

分类: 教育实践

教师不愿讲公开课

星期一开校委会,有位领导说:现在老师们不愿讲公开课,不愿听别人的课,近期县布置的几次教研活动,我们学校都很难有人参加了。是的,就是这天一个借调过来的语文老师讲公开课,结果去听的只有一个人,稿得讲课的老师很尴尬。讲公开课,听公开课本来是学校教研工作的一部分,并且是学校常规管理的一部分,一所学校开学之初就应该有教研安排,具体到某一天某人上公开课,在一个教学集体中每个人都应该参加教研活动,就应该参见讲课和听课。但是在我们学校一件很正常的工作就变得不正常了,上星期进行常规工作检查,结果没有一个人到指定地方交检查东西,让学校通知成为一纸空文,过去我们当校长的时候不是这样,对于教研活动和检查来说,都是有安排后有检查,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公开课是目前开展教研的一种主要活动形式。公开课是平日课堂的一个高度的集中和概括,是平日课堂的一个缩影,是平日课堂的一个去粗取精后的再现。对授课老师来说准备公开课的过程是一次从观念、知识到技能、策略的全面磨炼的过程。这一过程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技能,对课堂的驾驭,协调组织,还是对学生的表达、分析等能力,抑或对师生心理素质的锻炼,促进师生融洽关系等,都大有帮助。有很多名优教师就是通过一堂又一堂的公开课,不断锤炼,不断成长起来的。

那我们的老师为什么都不愿意上公开课呢?据我个人分析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领导不够重视,现在什么工作只要一把手重视了,就好办了,再难的事情就变得不难了,我想学校来说只要校长重视了,那么就好办了,校长重视不能只体现在嘴上,而要体现在行动上,校长首先要带头讲课,校长讲了,然后就是副校长;校长要带头去听课,校长还要特别在大会小会上讲讲课的重要,听课的重要,表扬那些讲课的老师,表扬那些听课的老师了,学校制订教师评价方案,评优表摸的制度,都应该有讲课,听课的内容,这样用制度来约束,推广工作,领导带头了,群众会照样学样的。现在一个现象就是教育的浮躁之气,短期效应,校长们看到的只是学生的分数,学生的分数上去了,中考考好了,一君遮百丑,不管这些成绩是怎么取得的,是用时间加汗水,还是日光加灯光都不重要,长此下去,校长不重视,其他人要重视还不是重视不起来。

 二是:我们没有一个互相合作的团队,我们知道公开课是比较麻烦的一项工作,作为教师每次得到通知什么时候开课,然后就开始钻研教材,设计教案,制作课件,进行试教,整个过程都是靠你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地在准备。根本没有谁来给你分析一下教材,修改一下教案,谁来听听你的试教,给你提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啊等等。像有的老师对制作课件不太熟练的,每次开课都得厚着脸皮去请其他同事帮忙制作。试教也一样都是得自己去请同事来帮你听听,帮你提提意见。有的老师不好意思麻烦同事就自己一个人试教,有的老师甚至根本不试教。我们都知道一堂好课是要靠不停地“磨”出来的。但像这样“闭门造车”似的磨课,缺少集体的智慧,没有反复地推敲,没有不断的锤炼,这样的只是挂着“公开课”的牌子而实际上跟“家常课”没什么区别的课,对授课老师来说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对自身素质也谈不上提高。这样的课更谈不上有探究、引领、辐射的作用,对听课老师来说听了也学不到什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有些或许还是误导。所以,现在我们的校级公开课,对老师来说是一个丢不掉的“包袱”,对教导处来说是一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不开展吧,不甘心;开展吧,又没有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

三是、我们没有一种重视教研的氛围,校级公开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的,主要活动由教研组长负责主持。因为是校级的,级别不高,所以很多上课老师都不太重视,不会试了又试的去“磨课”。很多听课老师也不太重视,往往以课务调不好而缺席不参加。而我们的领导们也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公务缠身而不能来参加。试想这样只有寥寥无几的人参加的教研活动,哪里会有一种教研的气氛呢?再来看看我们的评课活动。如果有县级的领导参加那最好,大多数老师就保持沉默,只管听着领导的精彩点评就是了。笔头勤快些的记点笔记,总算也有些收获,笔头不勤快的,听的时候嗯嗯啊啊应和一声,等到散会了什么都忘记了。大多数的老师最怕领导点名要我们评课,被点到的老师不是百般推脱,就是不痛不痒的评几句,隔靴抓痒而已,评不出水平。这就是因为在平常的教研课中,我们的老师没有经常的得到锻炼,其实评课也是提高老师业务水平的一条途径。

公开课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推广教学经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也是教师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教研活动,公开课存在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然而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公开课教学渐渐陷入了误区。有人认为现在的公开课就是一种“表演课”、“形象课”,有很多虚假、失真成分,应废除这种公开课的形式。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极端偏激的想法,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要正确审视公开课。
  1.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墨。叶澜教授提出,一节好课应该是平实的课,是常态下的课,课堂应实实在在,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应该是真实的课,是不加粉饰、有待完善、值得反思的课,它不可能尽善尽美。其实,“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课堂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能正视问题,才能回归到教学的本真。唯有真实,课堂的教学研究才能得出科学、可信的结论;唯有真实,示范指导的意义才能发扬光大;唯有真实,课堂教学评估才能客观公正。真实,是公开课的生命。
  2.多一些研讨示范课,少一些评估比赛课。公开课的主要功能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推广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质量。因此,要强化对课堂的“研究”意识,彰显教师的个性探索,淡化评估职能,不要把公开的课堂作为教师选拔赛的舞台,作为考察教学的依据,否则就背离了教学的本身价值而流于形式
  3.公开课要随堂化。时下观摩公开教学,很少有随机听课的自由。能听的课,要么是经过精心准备、演练娴熟的“保留节目”,要么是提供事先经过选择的“节目单”。这些课的共同特点是比较完整,比较浓缩,能比较充分地展示教师的教学技艺。然而这样的公开教学所展示的经验、成果往往是“逢场作戏”,很难移植到日常教学实践中去。因此,为了发挥公开课的实效性,公开课就应该向随堂课转变,开放课堂,打通教师之间的课堂壁垒,使他们之间可以随时随堂相互听课。公开课随堂化,不仅对教师起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督促教师认真对待每一节课。

如何提高老师们上公开课的兴趣和积极性,让老师们真正从心底里愿意来承担校级教研课,这或许就是领导们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