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你还是说我? SAY YOU SAY ME
(2009-12-31 13:55:1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果断力-个人发展Assertiveness |
说你还是说我? SAY YOU SAY ME
----“我主语陈述句”在冲突管理中的应用
以“我”做主语的陈述句(简称为“我主语陈述句”)是一种表达方式,是用“我”做主语,向对方陈述问题,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是用“你”做主语(简称“你主语陈述句”),去指责对方是造成问题的原因,或批评对方和自己持有不同的观点。
“你主语陈述句”在工作和生活中往往是造成冲突的原因,而使用“我主语陈述句”却具有化解矛盾,解决冲突的神奇力量,也是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的润滑油。
下面用我亲身经历的一些实际例子来说明我以上的观点。
案例1 这是最近的一个例子:
我在12月26日举办沙龙活动的时候,有一位报名的朋友去错了地方,找不到活动场所,非常气愤,给我发了一条短信: "你真能骗人,我来了一个人都没有,真气人.你办得什么事啊?"
这是典型的“你主语陈述句”,把自己的心情和感受用指责别人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我的活动很成功,19位朋友参加,气氛也很活跃。结束后,大家都走了,发生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我一个在独自悲伤的时候检查手机,我看到了这个短信。当时不是很明白怎么回事,又加上是晚上12点多了,所以我没有回复这条短信。
第二天我群发短信感谢大家的参与,同时我也给这位朋友发了,我收到了这样的回复:
“你还在骗人啊, 昨天我到了,半天没人开门,哪里有什么沙龙?打你半天电话,你为什么不接?昨天那么冷的天去一趟容易吗?你个骗子!”
一连串的典型“你主语陈述句”,只有一个“我到了”是“我主语陈述句”,“昨天那么冷的天去一趟容易吗”这个句子,有隐形的一个我,“我去一趟”,但是重点仍然放在“你”上,暗指,“你认为那容易吗?”这条短信里所表达的是对别人的指责和判断,结论是“你是个骗子”,其实最重要的自己的生气和失望却没有直接的表达出来。隐含在一串的“你句子”中的其实是自己的愤怒和失望。
当然最后的结果,我与这位朋友之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矛盾,我用一种平静的语气回复了对方,陈述了事情的经过,表达了我对其因为失望/寒冷/空手而归而发给我那样短信的理解,请其去仔细检查自己收到的信息,看是否是由于自己的疏忽而造成的这个结果,我在几个回复的短信中没有用到一个真正的“你主语陈述句”。
后来对方渐渐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就开始使用“我主语陈述句”了,这是摘自对方短信的句子:
“如果我过激了,那就不好意思了。”
“也可能我走错了”
可以看到,当人们以一种解决问题的心态去寻求问题真相的时候,无意中就开始使用“我主语陈述句”了。
我的回复是:“我没有介意你的语言过激与否,事情弄清楚了就好,下次活动我还愿意邀请你参加。”
我在此使用这个案例,并没有责怪这位朋友的意思,在我所有回复的短信中也都没有责怪的意思,只是希望用以给读者以启发,去想一想,自己在生活工作中,有多少时候无意中使用了太多的“我主语陈述句”,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造成矛盾的激化;我在这个事件上处理得很好,并不是说明我一贯能做得这样好,更多的时候因为对方使用了“你主语陈述句”而惹恼了我,因而造成矛盾激化的情况也时常在我自己的身上发生。
案例2: 也是最近的例子
我住的楼下商铺在搞装修,半夜里还在使用电钻,拨通物业电话,也是可以用“我陈述句”或“你陈述句”,我采用的是“我陈述句”:
先说明,我是谁,再说明情况,我这个楼上有电钻的声音,我无法睡觉,第二天我得早起,希望物业能够去制止,再表达自己的感谢。
尽管电钻的声音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过,但是使用“我主语陈述句”却能够使我心平气和地去解决问题,没有令自己在半夜里不高兴的程度更加增深。
这件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物业的干涉并没有真正地起作用,电钻声响到第三个晚上,因为睡不好觉,几乎令我疯狂,后来我给110拨打了电话,才解决了问题。
回想整个事情,最起码,在我处理的过程中,没有因为我坚持自己的权利(晚上休息)而去让别人(物业)感受到不快,他们去干涉制止装修人员的时候,我相信是从心底愿意去做的,而不是边做边抱怨。
其实更多的时候,业主在和物业打交道的时候,总是会用到“你主语陈述句”去给对方下判断和指责:
“你们物业就是管这个事情的,为什么就不能制止呢?”
“你们就是不为业主着想!”
“我们交着物业费,你们到底管什么用?”
也许问题能够解决,但解决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不痛快和抵触情绪。既然都是解决问题,我们要尽量争取解决得心平气和,这对我们自己也是很有好处的,尤其是对我们的健康。
案例3:这是我小时候的一个生活经历。
少年时代的我活泼好动,富有叛逆精神。
大概是我十一,十二岁的时候吧,有一天傍晚,另外一个村子放电影。(那还是一个农村尚没有电视的时代)吃过晚饭,我偷偷溜出去,好像是爬墙出去的,到邻村去看电影了。也没有找一个伴,就一个人。
看完电影回来,快到村子边上时,远远的就看见一个人蹲在村头的路口,原来是父亲蹲在那里等我,我原想偷偷地溜回家,大不了再爬墙回到自己的屋子就行了。
经常脾气会暴躁的父亲却没有对我发火,而是把我领到了堂屋父母亲的房间里,让我站在那里听完了他的话。
具体的话语已经记不清了,大意是,
“整个晚上我找不到你,我很担心你,我害怕你会遇到危险,我猜想你可能会去看电影了,所以我一直在村子外边的路上等着,万一遇到什么事情,我也会听到声音。你长大了,我不会再打你,就是希望你记住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样我才不会担心你。”
父亲并没有让我保证或认错,他根本没说我犯了错,只让我在他房间里站了一会,想想这件事情。就是那一站,比任何的打骂和批评都管用,我再也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也永远地记住了那句话。
试想,世间多少父母爱子女的心意深厚,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造成了很多父辈和子女之间的矛盾,这里边有多少不是因为父母使用不适当的“我主语陈述句”造成的呢?
案例4 在机场
就是本月里的一天,我去机场接人。
在从停车场走向航站楼的时候,看到了父子两个人站在停车场出口处。因为听到了父亲责备儿子的声音,我不由得侧过头去看他们。
父亲是个中年人,有快四五十岁的样子,儿子是个青少年,应该是中学生,个头几乎和父亲一样高。
父亲一连串的“你”句子:
“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呀,
都这么大了,你什么时候能懂事呀,我。。。,你老是这个样子,你真让我失望极了。
你要是再这个样子下去,我怎么说好呢?”
更具体的内容我没有听到,这位父亲也偶尔用到了“我”,但那个“我”是为了更过地去数说儿子,而不是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以一种不责备对方,不评价对方的“我陈述”方式表达出来。用“你”把所有的过错和责任推到了儿子的身上,而完全掩盖了自己。
试想一下,那些为人父母的,有多少时候不是像那个父亲一样,在和自己的子女对话呢?
和同事,和领导,和朋友,和爱人,有矛盾有冲突的时候,我们有多少时候不是像那个父亲一样,在用“你“做主语的句子呢?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换用更多的“我主语陈述句”,那些矛盾和冲突又该会是什么样子呢。
果断力:敢于表达,敞开心扉,说得也是这个道理。请阅读更多有关果断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