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需要更多自己的跨国公司

(2010-10-17 12:09:55)
标签:

杂谈

分类: 环球思考
中国需要更多自己的跨国公司
2010年09月13日 10:11:10  来源: 新华国际
http://imgs.xinhuanet.com/icon/xilan/blank.gif
http://imgs.xinhuanet.com/icon/xilan/blank.gif

    有一种说法,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海外抄底的机会。那么,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现阶段是一个恰当的时机吗?如何才能克服陷阱,收获陷阱?2010年9月10日,《环球时报》社在北京举办了主题为“后危机时代的海外机遇:2010中国企业海外拓展峰会”。200余名政府高级官员、行业顶级专家、知名企业高管、外国驻华机构代表就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经验与教训进行了深入探讨。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9/13/12545872_41n.jpg

图表:中国企业500强名单(前十名) 新华社发

    中国企业的跨国程度低

    王志乐(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联合国今年发布了新的世界投资报告,指出有100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其中有12家中国公司。这些公司的跨国指数,只有两家超过50%。中石油的跨国程度只有2.7%。跨国程度低意味着中国企业多数情况下还只是在本土的市场上,用中国自己的资源挣中国人自己的钱。和全球公司比,中国企业在战略上差很大一个等级。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公司走出去是中国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自己发展的需要。中国企业要从国内企业变成国际公司,再进一步变成跨国公司,甚至成为源于中国的全球公司。

    辜胜阻(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有两种不同模式,一种是渐进式,一种是集群式。具体来讲,应该因企而议。渐进式是指民营企业可以选择以贸易为先导,再分阶段、分步骤将企业的生产经营环节向目标市场拓展,根据自身实际条件,由低到高逐级选择直接出口、设立海外代表处、设立海外分公司、海外子公司等方式。这种模式可以学习海尔,从低到高,循序渐进。

    集群式是指以产业链为单位,上下游企业集群走出去,增加抗御风险能力,能在国际谈判中提高话语权,从对方政府那里拿到政策优惠也会相对容易。此种模式可以学习华为。华为模式是靠技术打造企业集群,采取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先开辟发展中国家市场,逐步走向发达国家。

    项立刚(3G产业联盟秘书长):中国所有领域中,我觉得,通信行业走出去做得相对不错,华为、中兴、大唐等公司都很有成绩。有两点值得借鉴:第一,这个行业开始走出去的时候,它们把目标定位到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所以不光竞争力走出去了,技术也可以和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摩托罗拉这样的大公司竞争。第二,我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人才,这些人才更多地在海外大公司工作后再回来,会做出更有价值的东西。

    夏友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企业在海外战略资源方面的投资很大,这里出现了很多问题:一是国家产业、企业缺乏全球战略规划。开发过程中,有些项目考虑得不周全,有时还与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战略利益分配格局和机制有很大冲突。二是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待遇政策上有很大差别。三是企业的社会责任,特别是环保责任薄弱。四是要考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合理分工,实现共同发展。

    刘文海(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欧美外包业务部总监):中国企业走出去,欠缺软实力。跨国公司到中国,比如肯德基、麦当劳,这些品牌包含着美国的生活方式、消费文化,聚集了大量的品牌信息和文化,它们卖的是文化、品牌,而不是产品,所以中国企业走出去,首先要进行铺垫,进行自身企业软实力的打造才能成功。

    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就是打造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陈文玲(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全世界6.5万家跨国公司,垄断着全球60%以上的贸易额、80%以上的投资额和30%-40%的GDP。跨国公司对全世界具有控制力。中国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就是打造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凝聚力。中国的跨国公司走到国际市场上大展身手的时期到了,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还极少。

    中国的跨国公司起码应该有四种能力:第一,中国的跨国公司必须有输出商业模式的能力,一个跨国集团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商业运作模式,这种商业模式是可复制的,可以形成网络体系的,比如说麦当劳、肯德基、沃尔玛。第二,中国的跨国公司必须有整合世界资源、为我所用的能力。我们要学会并购,学会参股,学会合作,学会把最先进的东西拿过来为我所用。第三作为一个集团性的、跨国的、全球性的公司,必须有控制力和执行力。我们可以模仿国外的技术、管理,但核心竞争力是难以复制的,所以我们必须研究核心控制力和核心执行力,使企业复制之后还保持一个全球跨国的竞争优势。第四,作为跨国公司,必须有搭载文化价值的能力,把中国的文化与价值观,通过企业的运营、产品、企业复制,输出到全世界。

    蒋宏(中国中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培育跨国公司,第一要关注的就是战略选择能力,跨国公司最终要培养公司在商务领域的影响力、话语权和引领能力,当然不能说垄断,但一定是有这样的概念在里面。第二是战略实施能力,国际化培养跨国公司过程中,品牌植入要先行,并需要遵纪守法和注重文化融入。第三是创新商业模式和创新的架构组织模式。创新平台非常重要,因为在很多领域,你就是被动的角色,想找到蓝海谈何容易。第四是管控,管控要瞄准跨国公司的标准,瞄准国际先进企业的体系。

    何真临(三一集团副总裁):当今培育中国跨国企业的主要责任在谁?政府是重要的力量。比如法律平台、信息平台、资金平台,当然还包括一个国家的政治影响力和军事能力等。如果举国家之力,构筑好国家的各种平台,中国企业再走出去,我觉得成功的可能性就有了保护伞。

    对于企业本身来说,不是培育,而是打造,最重要的是品牌的打造。今年中国500强发布,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中国有54家企业进入了世界500强,但中国企业难言具有一个世界级的品牌。而品牌是一个企业综合能力的聚焦,品牌又包括企业家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企业家的品牌打造最为重要,国家需要打造一批有国际视野的、用国际化语言思考的企业家。其次是企业品牌的打造。中国企业成为世界500强并不难,因为仅靠国家的力量就可以把优势资源聚合在一块,但为什么中国没有世界品牌呢?如果这样,中国企业想真正地走向世界,风险很大。很多中国企业走出去遍体鳞伤,真正成功的并不多,原因就是我们中国人太看重快速聚合资产的能力和做大的能力,而没有注重分析风险的能力,所以我们走出去必须先培育的是强烈的风险意识。

海外并购,不能什么便宜买什么

    陈全生(国务院参事):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几个重要基本判断必须并清楚:第一,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在这次经济危机之后会有所变化,但全球经济深入化的发展不会改变,所以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第二,政府维护市场正常运行的职责会有所变化,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会改变。第三,国际货币多元化会有所推进。

    隆国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部长):海外并购,首先要明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不能因为便宜就要,而是买后可以获得什么。

    这次危机,中国企业要获取相应的技术。除了技术,有价值的海外资产还有国际品牌。中国政府一直倡导打造中国的国际品牌,但打造一个国际品牌谈何容易。海外并购是获取国际品牌的捷径,这样中国企业可以分享品牌带来的效益。比如江苏某家民营企业出口电钻,危机爆发之后出口量下降了80%,但利润翻了好几倍,这就是因为危机爆发之后,这家企业并购了曾经为之代工的两个品牌。因此它不仅可以继续得到代工带来的微薄加工费,还可以分享品牌带来的利润。

    再有,比较重要的就是获取海外渠道,这对中国来说一直没有破题。还有讲得最多的是资源。危机爆发之后,资源价格和资源公司的价格大幅度下跌,我个人看,现在我们不能太多地放手到海外并购资源,因为如果看看资源的长期走势,过去六七年时间,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这恰恰与中国对资源的需求快速上升有密切关系。如果往长远看,未来初级产品可能会一直保持高价。

    吴正希(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负责合伙人):从我做过的并购案例来说,中国公司学习得非常快,做得非常好,比如在非洲、南美,很多公司利用了跟当地政府合作的方式,在当地建学校,获取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或者跟一些两方的投资方组成一个联合体等。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地政府对中国国有企业不利的、有些偏见的消极影响。

    陈全生:除了兼并企业、购买技术、购买矿产资源,应该把农田耕地作为战略资源纳入市场。中国的农垦系统要凭借较高的机械化程度,成建制地走出去,既可建立海外粮食生产基地,形成新的粮源通道,又可缓解中国地少人多的矛盾。

    让庞大的基建力量走出去。我们有庞大的中国建造,特别拥有长期在铁路公路基本建设领域的强大队伍。美国水灾之后,大批桥梁、建筑需要建造,我曾帮助联系过众多中国企业,没有人敢去。这些市场我们需要努力开拓。

    高度重视公关公司的作用。如何与所在国、所在地政府建立渠道,如何与当地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如何化解因不了解引起的误会,如何应对来挑衅的恶意炒作 ……所以要建立有影响、有品牌的中国公关公司,借助国外或所在国的公关公司,充分利用和发挥民间外交、经济外交的作用,要把自己所处的一个陌生社会变成一个熟人社会才能不断进取。

    王志乐:中国企业要变成全球公司.还面临责任的提升。在这样全球战略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实际面临两个挑战:一是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这也是早期的企业责任。而跨国公司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强化合规经营。所谓合规,是包含法律法规、企业准则以及个人道德规范三个层面的东西,是基础性的。如果一家企业做不到合规经营,那么这家企业很难做大做强,更难做久。我感觉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差距比较大。(来源:环球时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