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彭宇福州不与陌生人说话美国法简史妖魔化杂谈 |
被一则市井新闻击中。据报载,12月29日下午,一位老人在福州某人行道上走时突然脸朝下扑倒在地上。围观的五六人,无人出手相救。就在两名女子试图将其搀扶起来时,旁人一句“女孩子还是不要扶,这种事情说不清楚呀”的“善意提醒”,又让她们缩回了手。老人孤独地躺在冰冷的马路上,直到生命的终结。
从南京彭宇案开始,中国各地类似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的事件可谓层出不穷,而这一次福州事件的不同之处则在于,有人想扶,却遭路人劝阻,而这种劝阻又是出于一种规避风险的善意,其间是是非非,似乎已经扯不清楚。
客观说,即便有路人出手相助,也未必就能够挽回老人的生命,但类似事件从之前的无人相助,发展到路人相互提醒不要相助,这一事实尤其令人齿寒。从中可以看出,如今人们心中对陌生人提防、漠视到何种程度,纵使活生生的生命在面前流逝亦不为所动。而那一句所谓“善意提醒”,背后则更隐藏着当今普遍存在的对“陌生人”的妖魔化认知:不要帮助陌生人,他多半会给你带来危险。
这是现实社会的悲哀,更是危机。因为我们所处的这个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陌生人社会,是建立在无数陌生人的共处之上。著名法学家劳伦斯.弗里德曼曾在他的《美国法简史》中这样阐述陌生人社会:现代社会有一个较简单社会中几乎完全没有的特征--依赖陌生人。当我们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扑灭我们的火灾,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火车或飞机旅行时,我们的生命便掌握在陌生人手中。如果我们得病住院,陌生人切开我们的身体、清洗我们、护理我们。如果我们死了,陌生人将我们埋葬......如果一个社会的陌生人之间不是互相信任依赖,而是以彼此漠视提防为主流,这个社会,无疑将会变得很危险。
法律、契约和道德是协调陌生人之间如何相处三重纽带,而在转型期的中国,这三重纽带却正发生着重大变化,传统的以人情维系的熟人社会逐渐崩溃,而以法律、契约为基础的法制社会尚未健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建立陌生人之间的基本信任,一旦发生彭宇案这类事件,则负面影响极易快速传播,形成陌生人之间的道德危机。
曾几何时,我们还在提倡学习雷锋帮助陌生人,但现在,我们却变得害怕陌生人,这绝不仅仅是几个负面案例导致的结果,而是一种普遍的妖魔化陌生人的社会心态所致。我们拍的电视剧叫《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它几乎家喻户晓,传达的信号不言而喻。我们也从小教育孩子们要提防陌生人,在一些小学开课的《小学生安全与自救互救常识》中,有一章,就叫《不与陌生人说话》,不敢相言,遑论相助?
是时候赞扬古道热肠了。在任何社会形态中,帮助陌生人都可能有危险,即便在陌生人社会发达的美国,人们也曾听闻过不少由于热心帮助他人而引来官司的例子,但这绝不是主流,互相关怀、信任与帮助才是陌生人相处的基础。而无数人正是通过来自陌生人的爱,学会了同情、学会了去爱。最近给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在互联网上流传着一篇名为“我们都被这世界温柔地爱过”的文章,里面记录了网友讲述的那些来自陌生人的“爱”,很多人因此泪流满面,这篇文章的题目起得非常好,来自陌生人的爱,其实,就是来自这世界的爱,是为大爱;相反,来自陌生人的伤害,也是来自这世界的伤害,它伤害的往往也是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