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每天都有“乌龙新闻”四处传播
(2010-09-10 15:04:07)
标签:
科技江苏省《红楼梦》《华尔街日报》it杂谈 |
一条关于“教材换血”的微博在很短时间内引爆网络大讨论,各地媒体也纷纷展开追踪报道,各路观点也相继出炉。谁曾想,没两天,江苏省一位语文特级教师,苏教版初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委王栋生先生撰文辟谣说:“我手上正拿着最新印次的这套教科书,和前几年是一样的,怎么出了新闻呢”?
我特别喜欢这位王老师文章的标题《让我们亲手翻一下语文教科书》,简简单单一个“亲手翻一下”既已说明全部问题,大有四两拨千斤之效。当然,王老师的文章并未止于“亲手翻一下”,他还以更多的事实,解释了语文教科书编写中的深层次问题。
既然“亲手翻一下”就能验证真伪,而假新闻依旧出炉且被多家媒体热炒,这足以说明,在“教材换血”这个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涉及到的诸多媒体的编辑、记者,竟然没有人想到去亲自验证一下报道主体的真伪。他们难道不知道,验证真伪是新闻制作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操作?况且,这种验证其实并不难,教科书印量极大,有学生处必有教科书,就算找不到教科书,不是还有百度、谷歌?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苏教版语文目录”,耗时不过0.136秒,想要的结果都有了。
事实上,在我新闻浏览经验中,因为缺少“亲手翻一下”,而导致新闻报道出错或内容偏颇的绝不止这一例。前段时间,在新版《红楼梦》还未大范围播出之际,不少媒体既展开热议,以大量篇幅陈述新版《红楼梦》的荒诞、可笑之处,但如果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大多数报道不过是对部分网民观感的集合而已,其中夹杂的误会、假货与差错不在少数,如果报道者在做新闻之前能够“亲眼看一遍”新版《红楼梦》,想必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报道了吧。
因为懒得“亲手翻一下”而导致出现乌龙新闻,在表面上看应该归因于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但这远不是问题的实质。仔细分析的话,人们会发现,这类乌龙新闻大多与互联网传播的话题有关。记者们在对一般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往往仍能做到中规中矩,认真查证,但一遇到网民热议的话题,就多将注意力集中在“热议”上,而忽视了基本事实的真实性。
在人们的潜意识中,网上参与讨论的人越多,则真实的可能性越大,这其实是一种错觉,或者说是基于以往对互联网的信任而产生的一种假象。当互联网逐渐由少数精英群体而演变为全社会共同的平台与工具后,“三人成虎”这样的社会现象自然而然的也就变成互联网现象,甚至会变本加厉。互联网有非凡的传播速度与覆盖能力,在很多时候,由于被编织出来的假象比真相更与人们的趣味或期待相投,它往往能传播的更快,更广,影响力更大。
因为媒体与互联网都具备很强的自我纠错能力,真相当然最终会暴露,但由于信息的更新过快,当真相大白的时候,人们往往已经把注意力转移到新的事件,真相虽已大白,却得不到传播的机会,最终真正在人们心上留下印迹的,还是那些假象。比如,在微博客上,每天被转发最多的热门微博中,总有几条是假新闻,而针对它们进行的微博也在传播,却永远无法登上排行榜。
不久之前,《华尔街日报》曾发表长篇文章讨论互联网是否会使人变蠢的问题,文章指出,身为生活在人类有史以来信息容量经历最大规模膨胀历史阶段的一代人,我们是不幸的,网上大量被炮制出的垃圾,使人们越来越担心将会出现混乱和文化崩溃...媒体信息越丰富,平均质量就会越低,从数学角度看,这是个真理,人们在网上将面对越来越多的垃圾和谣言,这不单是中国网民的问题,对全世界的网民都如此。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同样道理,“尽信网络,不如无网络”。如果说一般网民将不得不匍匐在传言、谣言中生存的话,至少,我们的媒体和公众人物在参与传播时应该多发扬“亲手翻一下”的精神,对于公众人物,这意味着对社会责任的一种担当,而对于正处在“未来将集体消亡”的末日预言中的传统媒体来说,或许还会因此找到一条新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