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2,艾默里奇的“毁灭经济学”

(2009-11-23 08:27:33)
标签:

影评

票房

独立日

《后天》

艾默里奇

娱乐

杂谈

《2012》全球首映三天,狂卷2.25亿美元入账,其中大部分来自北美以外票房,总数1.6亿美元。与之相较,去年经济危机时期同一档期上映的《007大破量子危机》首周末北美本土票房是6752万美元,但在海外上映两周一共才卖出2.5亿美元。很明显,《2012》属于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而且在未来2周内,这一趋势仍将持续下去,最终,其海外票房将远超美国本土。
中国观众首周末为《2012》贡献了大约8000万人民币的票房,有院线负责人说这是个奇迹,成绩“高不可攀”,尤其是在11月这个传统意义上的淡季市场。评论说中国影迷之所以如此追捧《2012》,是因为电影被植入了很多中国元素,比如把最后的人类基地设在西藏等,又有人评论这是导演艾默里奇在向中国致敬,想从中国市场大捞一把云云。说中国元素确实吸引了大批中国影迷追捧没错,但如果说艾默里奇多么寄望于中国市场,那国人就有点自视太高了,从首周末票房看,中国内地的8000万人民币合1000多万美元,不过是全部海外票房的十六分之一而已。
人类最后的诺亚方舟设在中国,恐怕主要是因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位于中国,如果这都算致敬,那么电影里第一个发现危机的人是印度人,是否可以说艾默里奇也在向印度致敬呢?
事实上,被《2012》寄予厚望的不单是中国,而是整个国际市场。从影片里可见端倪,《2012》讲的是全世界的毁灭,但除了美国本土在镜头上被踏踏实实毁灭了一次之外,其余世界的毁灭基本上都是淡化处理,美国的毁灭连夏威夷都未放过,而美国之外的灾难场面只有巴西圣保罗和梵蒂冈的几个镜头。
艾默里奇以善于搞“毁灭美国”著称,之前,他已经拍摄过《独立日》、《哥斯拉》、《后天》等灾难片,对美国的毁灭一次比一次严重,在《独立日》里,他还只是通过外星人炸毁了几座大城市,到了《后天》中,就有半个美国被冻住,总统被冻死,大批美国人拎包偷渡去墨西哥,《2012》则彻底把美国毁得一毛不剩,先从好莱坞开始......艾默里奇的精明之处在于摸透了海外观众的心理,自己人在电影上折腾自己国家理直气壮,但如果去折腾别的国家,则有伤害民族感情之嫌,这就好比现实中只有黑人敢于骂黑人,艾默里奇灵活地处理好了这一点,海外观众看到强大的美国被如此折腾、有如此结局,不免心中暗爽,纷纷慷慨解囊。
当然艾默里奇也不是完全把美国本土观众抛到脑后去了,虽然在场面上“虐”了美国人一把,但从头到尾,他在电影里宣传的还都是美国主流的价值观,人人平等、普通人至上、自由、爱情无价等,而且不惜为此耗费篇幅。艾默里奇不但让一位美国总统自愿殉难,还在影片最后,海啸马上就要冲进来的生死存亡关头,安排男主角们为是否把大门向一群避难者开放争论不休,观众都着急了,可主角们仍是不紧不慢地、字正腔圆地宣传他们的价值观。
自然之暴虐与人性之善是艾默里奇电影里相辅相成的两大要素,从《独立日》到《后天》再到《2012》,艾默里奇的电影里虽然死了无数美国人,毁了无数高楼大厦,但却从来没有反派人物出现,电影里从小人物到总统个个都是英雄,即便有的角色开始思想觉悟不高,在影片最后,经受过灾难洗礼,往往也能变成英雄。比如影片里自私的俄罗斯大富豪,最后就为了把两个幼子送上船而牺牲了自己。
科幻片、灾难片的一大优势就是在把人类整体置于绝境的时候,可以更纯净、透彻地探讨一些终极问题、本真问题。在物种存亡这个大命题下,一些凡俗的私心杂念,比如政治斗争、领土纷争都变得微不足道,而人性得以凸显,《2012》的问题在于它过于沉迷于灾难场面的铺陈,以至于压倒了思想要素和人性要素的表现,这反过来又影响到影片的最终震撼力。有的时候,毁灭的人性比毁灭的自然更令人恐怖,而电影里人类的精神面貌却始终高大全,所以看《2012》的时候人们并没有太过惊悚,甚至还有哄笑。
灾难拍得再真实,也不如人性真实来得更打动人,从这个角度讲艾默里克耗资2亿美元打造的《2012》只能是大片,却不能成为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那样的经典,因为后者带给观众的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深层次思考,描述的是人类永恒的绝望--当然,也正因为后者过于深邃,所以永远不会取得《2012》那样的票房,这真是个两难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