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被迷失在“胡斌替身狂想剧”之后

(2009-07-31 09:03:14)
标签:

替身

出事现场

人肉搜索

疤痕

胡斌

杭州

杂谈


假如监狱里的胡斌突然失忆,醒来问道“我是谁”?谁能证明他是谁呢,法院无公信,群众说他叫张礼礤,媒体跟着群众走,身份证可以造假,DNA没有备份......,为了出狱,他会拼命证明自己不是真胡斌。我是谁,这个哲学问题,现在是个普遍问题与现实问题。

网民已经迷失了,媒体也迷失了,法院说话也没人相信了,如此“推伪而证实”虽然略显荒诞,但或许却是效率最高、最有用的一种办法。

 

 

杭州飙车案刚一宣判,庭上肇事者胡斌是替身的说法就在短时间内传满天下,通过网友的人肉搜索,一个叫“张礼礤”的人被指为替身,并被上传照片。虽然身为案件当事人的车祸死者家属都未提出质疑,但各大网络、平面媒体仍纷纷跟进报道,热炒网络传言。
迫于舆论压力,杭州西湖区法院出面澄清胡斌并非替身。随后所谓替身“张礼礤”的原型也现身网络,称自己与胡斌素不相识,但照片却被网民乱指为替身“张礼礤”,“生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但网民仍不屈服,他们甚至开始开始怀疑法院是否在说真话。于是,在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个神秘的指证真胡斌有疤而“替身胡斌”无疤,称“替身不再是谣言!100%确认”的帖子。随后,人们的注意力被引向所谓疤痕问题,清晰照片显示,庭审胡斌确实有疤......“证伪”反变成“证实”。人们开始注意到被忽略的一些细节,比如杭州市西湖区检察院其实之前就曾指出“胡斌在出事现场的照片可见右手臂受伤,而开庭当天的胡斌右手也是有伤痕的”。
诸多事实证明,所谓胡斌替身,当不属实。
现在看来,所谓沸沸扬扬的胡斌替身案的一波三折简直就像现代版天书奇谭。按照常理,这类简单问题根本不可能成其为“问题”:飙车案本已成为关注焦点,作弊暴露的几率太高,一个正常人怎会有此胆量作弊?而且,往常我们只听说过替人坐牢的,哪听说过雇人庭审?有什么好处?胡斌们不是傻子,怎么会去干这种代价极高,受益极小的傻事?在这些方面,此案跟前年的正龙拍虎有很大区别。
而且,以现代的影像技术,再加上大量影像资料,比对两个照片上的人是不是同一个,在技术上来说,应该并不复杂,负责任的媒体下点功夫或者找个专业人士、机构鉴别一下就足可解决,但事实上,左右舆论的却仍旧是网友的那些业余指证,鼻子眼睛耳朵之类,没有媒体真正下功夫去求证。
在胡斌替身事件疑点尚待廓清,事实并未最后认定的时候,仅仅因为网友粗糙的质疑,媒体上居然有如此多的信誓旦旦的、引以为真的、有罪推定的评论,而且编辑们居然也乐此不疲的刊发......这表明,我们的媒体离真正成熟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它们轻易地使自己迷失于所谓民意的狂热中,忘了事实才是媒体的底线与生命线。作为媒体,既不能迷失在官意的权威下,放弃舆论监督的职责,也不能迷失在民意的狂热下,为之推波助澜。
早在28号,法院方面就提出过疤痕的证据,“胡斌在出事现场的照片可见右手臂受伤,而开庭当天的胡斌右手也是有伤痕的”,只要媒体稍微用点心,核对下照片,自然就会发现真相,结果没人关注这条硬线索,反而去关注一些很难查实的爆料。网民出于情绪问题不信任司法部门说法可以理解,但媒体却不应放弃冷静,这证明某些媒体其实已经没有了自信,很容易就被网络牵着跑。
当然,某些听风就是雨,缺乏独立思考而轻率下结论的所谓意见领袖、快评作者们,也应该就此事做些反思,是否应该更慎重地使用自己的影响力。
虽然,胡斌替身疑团像一幕现代荒诞剧,但既然发生了,必有其合理性,其中暴露的是质疑者对司法公正信心的部分丧失,暴露的是,群众对某些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怀疑。否则,纵有疑问也本应该在杭州司法部门澄清后烟消云散。而司法部门对待社、公众质疑的生硬、傲慢态度,比如指责“一些网友的怀疑比较无聊、可笑”,也无疑是火上浇油,加重了群众的不信任感与对立情绪。
结果,网上发生的事情,只能靠网络办法解决。那个“100%确认”胡斌是替身的“证伪”帖子最后的“证实”结局很容易使人怀疑它是为了提醒群众关注“疤痕”细节,为胡斌替身翻案的推手之作。网民已经迷失了,媒体也迷失了,法院说话也没人相信了,如此“推伪而证实”虽然略显荒诞,但或许却是效率最高、最有用的一种办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