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考平行志愿博弈信海光教育 |
分类: “全本”乱评 |
前几日,北京某晚报在头版提出倡议,希望北京在高考录取中尽早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改“志愿优先”为“分数优先”,以降低考生博弈风险。
所谓“平行志愿”是针对当前全国大部分省市实行的“等第志愿”而言。前者是“分数优先”,平行志愿的同批次院校,将按考生高考成绩从高到低、逐分逐个检索考生填报的志愿,优先满足高分考生。考生最大的受益在于变同一批次报考的一个“第一志愿”为多个“第一志愿”。而后者,则是“志愿优先”,在此制度下,第一志愿的填报尤其重要,有时甚至会比分数更能决定考生的命运。
平行志愿的最大特点是降低了考生的博弈风险。对此我深有感触,多年以前,我在山东省参加高考,取得了超出本科线50余分的成绩,最后却被一所普通大学录取,其根本原因,就是高考志愿的填报不当被打入二志愿所致。尤记得当年去那所大学就读时,系里老师还绘声绘色的“羞辱”我:去提档时,好不容易看到一个被踢到二志愿来的高分生,赶紧擒回......
当年我参加的高考,是属于考前报志愿,如果没有十足的信心、洞察力以及运气,即使你是匹发挥超常的黑马,也难以被北大、清华录取。在当年的志愿制度下,想上一所好学校,有时候不但要有“大智”,还要有“大勇”,因为一旦报错志愿,很可能会造成高分低就甚至失学。旧的填报志愿方式凭空为考生们增加了许多分数之外的风险与赌博。而这报志愿的路数之复杂,已堪称一门学问。君不见,市面上有如许多的志愿专家和专门指导报志愿的专门书籍?
纵观近年的高考改革,会发现,在填报志愿方面考生博弈风险的不断降低算是近年来高考人性化的体现之一。最初,考生是在没参加高考之前填报志愿,后来,变成高考完分数下来之前填报志愿,再后来,变成高考分数下来之后填报志愿,总的趋势就是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不可测风险越来越少。比如第一种志愿填报方式,考生在没考试之前就要要填报志愿,等于是要预估自己高考时的运气;第二种是考分下来前填报志愿,运气不用预估了,但要预估评卷老师的水平及心情,因为估分与真实分数多半就差在这里;而高考分数下来之后报“等第志愿”呢,则要预测目标学校专业的当年热门程度,与数以万计的其他考生展开豪赌--也就是所谓博弈,你的命运要取决于其他人的决定......总之,要实现高考志愿,其难度跟炒股也差不多,不但要选对个股,还要猜中大盘走势。
当然,新的“平行志愿”的实行,也不是说今后考生报志愿完全没有了风险,只要有人群,有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博弈就肯定存在,只是多少与合理与否的问题而已。实行了“分数优先”以后,可能的后果就是考名校的竞争难度越来越大,反正是平行志愿,全国的尖子生还不都得北大、清华都捎带一个?其结果就是一些普通高校得到高分考生的机会将大大减少。我想,当年之所以实行有梯度的志愿,除了降低录取时的信息处理难度,其就有对分数优劣考生在各类高校间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从大局来讲,这有点道理,但本质上,还是牺牲考生个人命运去成就所谓大局。
中国的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老师累家长累学生累是不争的事实,正因为如此,有关部门就更没必要在报志愿上耗费他们宝贵精力。从这个角度讲,推广和完善平行志愿投档、分段公开征集志愿等录取方式,不但提高了考生和高校的满意度,也是为老师家长学生们减负。
前一篇:不再是刀锋的崔健
后一篇:还是看看群众的智慧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