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且说我有一本看了七八年的杂志,名《看电影》,虽然这杂志目前是越办越烂,充斥了软文吹捧稿件,但一直未停止购买,盖因为其收揽了一批不错的专栏作者,买杂志大概就为这几篇专栏。
有一个海龟叫周黎明的我最喜欢,视界明显比一帮滥竽充数的大嘴高出了许多。周最近似乎变得相当出名,经常在电视专访中见到。
还有个叫魏君子的,专门在杂志上开专栏写香港电影,讲的内容即新鲜又专业,似乎还颇涉内幕,旁征博引,顺手拈来。我总以为,这哥们应该是香港娱乐圈的一位老资格,看惯香江娱乐风云的那种。但由于是用笔名,真实身份还不知道(我没有逛影迷论坛的习惯,这名字不知道是不是在内地论坛上非常出名)。
近日偶翻旧书,03年非典期间买的一本《香港制造》,里面辑有数篇讲述香港电影界恩怨典故的文章,与魏君子文风颇为相似,看作者名:魏海军。似乎是一个人。
于是检索,果然。直到2003年6月,他还是河北丰润广电局的一名普通职员,月薪500而已。
但由于有了互联网,此兄术业有专攻,在小城里专研香港电影,把自己训练成一部关于港产片的搜索引擎,据说,他熟悉过去二十年里所有港产片的剧情、桥断、甚至对于片尾的职员表也能倒背如流。
然后,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发表在网上,获得一定声誉,有媒体约稿,辞职,就职于媒体,路子越来越宽。
现在的他,是这么自己形容的:“我完成了我录像厅时代的一个梦,现在我能见到我想见到的所有的香港电影人甚至你有可能用你的言论去影响香港电影一小小点的变化和他们产业的发展,这是我真的做梦也想不到的。”
从地方到中央,从农村到城市,循旧例,要经过多少年的努力都未必可能达成,现在有了互联网,只要有能力,肯花心思,往往数月就能崭露头角,卧龙不必候三顾,冯谖未用歌弹铗。互联网时代,这种人物数不胜数,今天说到的仅是小小一个例子而已。我自己的朋友中,就有一位原来是湖南郴州的银行职员,年纪轻轻,通过互联网高谈阔议,展示才华,最后来到北京作到过某报副总编辑,当年,此兄网上名为魔鬼教官是也。
前一篇:以男女分校解决高考“阴盛阳衰”?
后一篇:每日漫评:博士生也要限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