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著名的案例是这样的,对同一群样本进行调查,问:上帝如果准备让你得钱,你是想立刻肯定得到50元呢,还是选择10分钟后50%可能得100元。
多数的选择是:立刻得到50元。
再一问:如果上帝准备让你丢钱,有2种选择,其一,你是选择100%丢50元呢,还是选择50%丢100元。
多数的选择是:我选择50%丢100元。
这是个现实的问题,也是个经济学问题---有人说,经济学就是一个抉择的学问,抉择可以概括经济学的所有核心内容---但本质上相同的2个问题,为什么一得一失之间人们会有截然相反的选择呢?经济学都讲人是理性的,为什么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却不能采取同一原则?其内在驱动是什么?人们喜欢在什么时候冒险,而在什么时候选择保守策略,这一直是经济学家们研究的课题。
似乎,最近在其它领域有了新的进展,进一步推动了这个问题的研究。
-----------------------------------------------
英国《自然》期刊于6月15日刊登的一篇文章则讲述了人的大脑在两种选择中如何做出平衡的。
伦敦研究人员纳撒尼尔·多尔进行了一个试验,目的是观察人们在变化的环境中如何做出决策。多尔要求试验参与者玩一种电子游戏,他们可在四台投币机中进行选择。每台游戏机有各自相异的奖励金额,不过每次玩时,奖励金额会随机变化。另外,每台游戏机的平均奖励支出每次也在随机变化,此种设置是为防止参与者总结出规律,知道哪一台游戏机奖励额最高。
在试验过程中,多尔总结出“非贪婪定律”,也就是说,人们在大部分时候更倾向于依据经验做出选择,选择最有把握的事情,从而获得最大的价值功能,而在剩余时刻,人们则随机选择可能性小的活动。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在不同选择之间的价值功能差别相对较小时,人们就会更频繁地进行“探索”,愿意进行尝试,此类行动规律可被定义成“勇士定律”。
人类大脑究竟如何做出探索的决定呢?在参与者们打游戏时,多尔使用核磁共振成像设备对其大脑活动进行了检验。
当参与者决定投注更大奖励时,与逻辑有关的大脑部分变得异常活跃;而当参与者决定维持原状时,与愉悦相关的大脑神经则变得活跃。多尔对此表示:“大脑中关于愉悦的神经正与事关逻辑的神经陷于战争中。”
多尔进一步提问道:“你是想等10分钟后吃两个小甜饼,还是现在就吃,但是只能吃一块?”现在就吃,但只能吃一块则是为了满足人们即刻的愉悦需要;等上10分钟吃两块小甜饼,这种选择更符合逻辑,即为了最终的美好利益而放弃即刻的愉悦。
------------------------------------------------
但从这个研究看来,却与我们前面的例子相矛盾,因为人们在选择得钱的时候,是得50还是得100的选择而已,总之都是得,彼此之间的价值差应该来说是相对比较小,这个时候,应该是与愉悦相关的神经比较活跃,更应该应用“勇士定律”,做一些冒险性的探索,也就是选择50%得100,但现实却不是这样。
同样,当人们选择失钱的时候,则应该应用非贪婪定律,争取把损失降低到最小(肯定丢50元),但现实却是选择了冒险:50%丢100元。
也就是说,人们在得的时候,更倾向于非贪婪定律,而在面临失(风险)的时候,更倾向于勇士定律。这与《自然》的研究实在是矛盾。
如果我们解释文首的案例,可以这么讲:虽然经济学讲人是理性的,但现实中人的决策却充满了非理性,这跟人的本能(生理)有关系,那为什么,生理学的解释,也跟人们的实际选择对不上号?因为那案例分明是说:人们面对风险的时候更愿意放手一搏(而不是所谓价值功能差别小时应用什么“勇士定律”),面对收益的时候,却选择了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