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刘晨新书《理想的下场》在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2015-02-06 11:14:32)序
我和刘晨至今没有谋面,他是研究社会学的,我是研究现代知识分子和现代文学史的,他如何想到让我一个完全的外行来为他的新书写序,我一时还没有想明白,也没有问过刘晨。
刘晨在《长江日报》当编辑时,曾网络采访过我一次,主题是谈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印象中,我回答了他所提出的问题,但这篇访谈后来可能没有刊出,我也没有再去过问,但我对刘晨提出的问题有相当的信任度,我以为他观察问题的方式和提问的角度,显示了他对学术的热情和学术基础扎实的能力。因为这点因缘,我决定答应为他的新书写一短序。
我读了他发过来的一部分文章,感觉刘晨是一个真正热爱学术关心社会的青年,在他这样的年纪,能保存对社会变革的热情和思考,相当难得。以我个人对他一些文章的阅读判断,刘晨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流于对一般社会分析的简单接受,他能在随时变化的当代社会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一个有志于学术事业的青年最可宝贵的素质。在刘晨这样的年龄,学术思想倾向本身似并不重要,无论左右,或者大量接受何种思潮的影响,我以为都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一定要出以自己独立的观察和内心的真实感受,特别是对一个将来有可能从事关于当代社会变革研究的青年,在学术思想中树立不趋时,不媚俗的学术良知是最重要的。
胡适过去说过,中年人做学问是本份,而青年人做学问应当鼓励。胡适这个判断是建立在青年人在诸多诱惑中能选择学术相当不易基础上的,我认同胡适的判断,所以我也赞赏刘晨的选择。
人生相遇有很多偶然因素,我写这篇短序的时候,才知刘晨已到澳门大学社会学系读博士了,而他的导师郝志东先生恰好是我的同乡和老朋友,而此前志东兄还非常真诚地约我为他推荐真正热心学术的青年。志东兄选择了刘晨,我相信他的判断,我也相信刘晨能珍惜这个学术机会,不负重望,成为未来中国学界的后起之秀。
谢 泳
2014年10月23日于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