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天然教育
(2021-11-26 08:05:57)说起受教育这件事,我们小时候那是放羊式的“随其自然”。那时候一般家长们基本关注不到孩子们是如何进行日常学业的,每年孩子们能顺利要来几块钱的学费就是家长最大的“支持”了。一是没能力关注,二是没时间关注,大人们都在为一家生计而整日忙碌。孩子们呢,要么“以学为主,兼以玩耍”,要么“以玩为主,兼以学习”,反正比现在有太多的自由选择性。
那个时代,学校的条件是差的,老师的能力普遍是薄弱的,讲课的方式方法是落后的,然后,学生个人条件也是良莠不齐的,一律没有“课外辅导”这一说,一切都在课堂四十五分钟进行,能听懂了听,听不懂拉下了,你就留级。留级还不行,你就退学。
退学也很正常,很多有能力的同龄人,还没条件上学呢,这又怎么说。
我那时候最大的压力就是怕留级。但一路跌跌撞撞也就那么混过来了,我也不知道是怎么混的,可能有些课程还得上点“手段”,否则还真就过不了关。
那时候一级一级升,基本还得靠点真本事,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有钱没钱,你都不能单独请什么辅导老师,上什么辅导班,大家都在比拼“纯天然的头脑”。所以,同样一班同学,那差距还是相当大的,有所谓的“优等生”,也有提不上串的“差等生”,有人随便能考九十一百,有人拼尽全力只能拿二十三十。
我记得,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改革开放了,以《中国少年儿童报》为代表的各类报纸,还有以《少年儿童》《儿童画报》一类的适龄课外读物突然如雨后春笋般扑面而来,这对正在成长饥渴期的我们来说,简直就是及时雨。我们许多学习兴趣还是课外知识,甚至学习的能力和动力就是来自于它们。如果缺少了这样的好伙伴和好助手,那以后的路是不能想象的。
高中的时候,小镇也有了有针对性的课外辅导班,主要针对“英语”这一门,不是现在“一对一”式的,而是那种大课堂形式的,一般交五块钱可以上多少多少节,对我这样的特差生来说,课堂听不懂的,换个课堂仍然听不懂,“辅导”效果等于零。我上过一次,然后索然而退。
我们这些人的“纯天然”成长模式下,班上的梯级层次感特别强烈,我仅以我这一路为例:小学那几年,年年班级都有三、五名留级生。五年级的时候,班上突然来了十几名上届没考上初中的留级生,个头明显比我们大出去一圈,很是森严。然后一起参加了升初中的统考,我们这个班估计只有一半学生上了最好的“庆阳一中”。
我们“一中”这个六十多人的班级,算起来也是当年从镇上四个规范小学考来最好的合格学生,可是三年下来,能参加地区七县统考,继续留在“庆阳一中”高中部的,也只有区区十三名。
高三那年文理分科,从理科六个班里多分出来一个“文科”七班,当时报班的有七十多名,过了没几天,又收进来二十多名上届没考上的附读生,又过了一段日子,零零总总进来一些关系户,最多的时候班里能有一百多人,班级大到连续换了二次教室,最后高考“预考”一过,仅仅剩余三十多人,最后“七七事变”考上大学的记得才二十多人。
我相信,几乎所有我的同龄人,都是纯天然一路被“筛选”着走过来的。所谓的“好学生”纯粹是靠“天份”和“自觉”,没有人能有资格或者能力上什么这类那类的辅导课,还是那句话,那年代不流行这个,有钱也不好使。很多家长自身就是文盲,也教育不了“有学问”的孩子。如果换在今天,上上“新东方”,或者“一对一”式的周末辅导课兴趣班,能把我的短板补齐,是不是我还有更好的成就呢?这就说不准了。
那时候永远是快乐的,课余时间永远是丰富而自由的,像我初中那几年时间,晚上都溜出去到处找着蹭电视看,这要放在现在是不可想象的。
2021年11月26日星期五上午7时5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