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表现一场战争

(2021-10-11 11:46:55)

从我看电影始,就隐约感知到中国式大片的那种固化模式:

先定方案,找目标,下任务,用一部电影把宏观的战争事件和场面完完整整从头到尾事无巨细全都一网打尽式纪录下来。这是总体的一个框架,任何东西都必须装在这个框架里边。动用多少人力物力,花多少钱,赔不赔,赚不赚,这都是其次。

然后呢,必须有几个人物,分成上、中、下三个层面,从决策者,到中级执行者,再到普通的战士群众,这三层人物都必须是有名有姓的,有男有女的,或老或少的。最终达成的一致是:战争是在领袖的旨意下,为了人民,又结合了人民,最终达成了正义的必胜。

这就是大片模式。这个模式跟国家体制一样,是从前苏联学习借鉴过来的,方方面面,以显得有血有肉、有骨有架、有头有尾,主题当然必须是胜利,从一个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必需政治正确,结局荣耀,看一遍就等于将这部胜利史浓缩和铭刻下来,以供万世敬仰膜拜了。

以后所有的中国式的战争大片,都是按照这个来创作描绘的,无一例外,除非它不是战争史诗大片、国家级别的创制。

反观欧美发达国家,几乎没有一部这样表现战争的宏片巨制。资本主义世界是不是怕多花了资本却收不回资本?难道这是资本的本性决定的?反观之,他们的战争片论场面有多宏大,基本都只是背景,小人物才背景衬托出来的唯一主角,绝不会有什么上层决策者的完美展现,只有些细碎的微小人物,敌我双方都有,一度都看不清楚正义邪恶的究竟了,一时互换梳理不清。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可能至少有这样一点:只要是战争,应该都是有错误的,至少有一方挑起者是完全错误的,枪打进双方肉体,流出来的都是普通民众的鲜血,没有什么可以表现出来极度自豪的。

那些牺牲者们,不是要来表现什么特别的,而只是单纯来“以战止战”的吧,越快,越能停止战争,这就越好。

依据此理,如果要表现战争,那就索性表现战争的残酷性吧,然后在残酷性里边表现出来战争应有的人性光辉吧,丁丁点点,只有这个才是经典永恒的,其它什么胜败荣辱之类,都无从提及,可忽略不计。

如果拍出来的战争,达成的是“反对战争”的可怕后果呢?

这就对了,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边,所有的战争都没有什么可以自豪和骄傲的。如果必须再现这种骄傲,那么你就请好吧,像《等待戈多》那样等待一位最后光荣的导演,和一批急迫等待“血火”的人民吧。总有人民会喜欢这一口是吧?就象等待他们久在期盼的什么荣耀一样。

今天看了这样一篇文章,说那些曾经参加过战争的老兵眼里看到的战争:

胜利的喜悦永远不属于老兵,每一场大胜后,老百姓总是喜欢激动地谈论着我们的弟兄多英勇,看他们的样子恨不得自己就上去当英雄似的,但老兵们最怕听到的就是这些,因为他们脑子里出现的是完全不同的画面,没有英雄,只有一地的残骸和那些永远失去的身影。

一个受过战争伤害的人,他的身心都不会那么容易恢复过来,所以在那个年代活过来的每条生命都应该受到后人的尊敬,没有亲历战争年代的人没资格去鄙视那个年代的任何求生的屈辱……

             20211011日星期一上午1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阶段性完美
后一篇:国货恐惧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