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艺术
(2021-09-05 20:47:49)看《扫黑风暴》了。不讲故事,不谈情节,只说说片子里表现出来的官场文化。
上边来人了。中央督导组人员来某省绿藤市了。督导组长就是“最大的领导”。我就且叫它“中央组长”吧。就随便分析这一段:
中央组长在动员大会上说,扫黑斗争……事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听,妥妥的“四个伟大”。我给内人说,这段话其实并不是讲给绿藤市干部们的,是讲给上边听的。不讲都不行,还非讲不可,如果秘书稿子里写了,他不敢删。如果秘书稿子里没写,他必须添加。为什么,你懂的。
接机时刻:从机场到市区,照例是庞大考斯特车队,这是标准,这是标配,否则不足以显示“重视”。如果不“重视”,这本身就是问题。还有就是,中央组长坐必须坐的也该坐的那个“位置”。全车只有这一个算是“位置”。
中央组长当然得首先说话,这是他应得的“权力”:这绿藤变化太大了,路都不认识了。
注意他说话的语调和语气,自信,不急不徐,顺便信手指指点点一下,人很松驰。再看其它陪同,关注着,倾听着,微微颔首,不过分,不尴尬,怎么看都恰到好处。
我想,此时间如果换个场景和人物,如果中央组长没资格坐他现在坐的这个位置的时候,他一定是跟车上别人一样,是紧绷着的,自然不敢第一个说话,说话时也不敢指指点点,对不?
省陪同主要领导(第一接话人):这都是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上下下共同努力的结果。
另一位级别低一点的市陪同领导(第二接话人):某书记和某省长都为省上的发展操了不少的心,百姓的幸福指数都很高啊。
大家都笑而不语。一番对话下来,什么位置讲什么话,该给谁表什么态,撑什么脸,都特别得体。
好吧,以后,你如果留意注意,只要有官,只要有官在场,整个“官场”,全是这种“气氛”和“文化”。我要说,官场培养了一群“演讲家”和“戏子”,不知道你同意不同意呢?
打黑题材,我想说一句,只要中央下来人了,不敢说必须有人头滚滚,血流成河,但拿一批人头做祭奠是必须的。人头的多少,视重视力度的高低。你想,做为省领导,谁个敢不“尽心卖力”?
这又是一种必然和必须吧。唉。扫黑,除恶。除恶,扫黑。哪里是,在哪里,循循环环,复复重重,哪里又是个头呢?扫黑除恶,算不算是“行动的艺术”呢?
2021年9月5日星期日下午8时4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