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的力量

(2021-04-06 16:11:51)

看历史的时候,只要读到“三国”史我都想要跃过,一个字都不要看。

“三国”还能有史么?一部白话通俗版的《三国演义》,一部围绕着《三国演义》从而诞生的戏曲板话传奇评说,整整几百年来洗干净了中国人的胃肠脑子。直到现在,即使是专家中的专家,学者里的学者,也傻傻分辨不清楚历史和小说的区别在哪里。

要我说,三国史,更像是更换了姓名的一部“明史”。哪哪都是大明王朝的语境语言。

现在已经没得办法剥离了,历史和小说已经骨肉相连在一起,血脉融合了,一剥尽是血淋淋的,没办法剔除。最经典的如同易中天说《三国》,哪里是说历史,他就是在说一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好不好。

因此,真实的三国历史,反倒是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了。上哪里找哟。你但凡如果说“刘关张”不是这样的,“吕布”不是那样的,“貂婵”是不存的,什么“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什么“三顾茅庐”“千里走单骑”,什么“借箭”“借东风”“张松献地图”,什么“华容道”“空城计”“火烧赤壁”“火烧连营”,统统都是不存在的,至少不是那样的——你这是存心要气死中国人民是吧?

三国史已经不容历史学家们再纠缠了。谁说出来大家都不信,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这也是一种悲哀啊。我以为,中国历史最大的悲剧就在于,让文学取代了真实的原貌,这是文学大家当时怎么都没想的到。

换一个角度,同时也是文学的巨大成功。古今中外,从来没有一部小说能像《三国演义》那样深入人心,“改造”了历史,甚至都“颠覆”了历史。

我也很奇怪,罗贯中们,脑袋里面是怎么想出来的那些个故事呢?总得有个原形,总得有个基础吧,像是“连环计”、“空城计”,像是“马跃檀溪”、“草船借箭”,像是“蒋干盗书”、“三气周瑜”,都是谁给他编排出来的呢,怎么那么活灵活现呢。诸葛亮,活活把一个不算亮眼的人弄成一个妖,一个仙,一尊神。

改变历史的另外一部文学作品也许就属七狼八虎满门忠烈《杨家将的故事》了,我明白这才是统治者们真正的需要,诸如七侠五义黑脸包公,时代需要这样为帝王们拾遗补缺的清官贤能,否则暗无天日之下,百姓人还有什么盼头活头。

当然,也还有《水浒》的一席之地。以至于你以为“一百单八将”真的曾经在大宋王朝里叱咤风云过呢。其实在我眼里,依然是说着明朝那些不知名的琐碎事儿。

说来官府是想禁看《三国》《水浒》的,一想黄巾反贼们被一一诛灭就又高兴起来,天下一统也是至言正理儿,这就又开禁起来。《水浒》也是,刚开初正面表扬晁盖宋江一伙,心里也是一股子莫名之火,到后来看到个个被官家手拿把攥一一擒来,自然也高兴起来,要得就是这结果下场。这就又半睁半闭着眼睛任其流传了。

我倒是听说,大明大清把个《西游记》看得死死得,恨得牙痒痒的,不让动坦半分,原来是“孙悟空”造反反出格了,不信天不信地,不信人间有皇帝,不信天上有玉帝,把个“玉皇大帝”都一口一个“老儿”“老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个猴儿出身的贱货劣畜,还自封一个“齐天大圣”,这才是最狠的,千万莫叫世人知道啊。

 

 

202146日星期二下午4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不倒翁论
后一篇:偶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