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体”史
(2021-01-28 11:37:36)有首大气磅礴的诗是这样写的: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说此诗出自于日本人西乡隆盛……
说起这首,就先说说伟人毛泽东的另一首《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说,此诗创作于1910年辛亥革命前夜,那时,少年毛泽东目睹国力衰败、民不聊生的惨况,忧国忧民,壮怀激烈,欲走出家乡去实现更大的理想。而他的父亲毛顺生要小毛去做生意,而小毛却坚持要离家前往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开拓更为广阔的天地。这与固执守旧的父亲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在这种形势下,小毛同学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答应他的要求。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毛便提笔写了这首《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
——不对不对,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小学求学以后,毛泽东才遇到了留学东洋的一位萧老师,从他哪里读到了关于西乡隆盛版本的《述志诗》,这才有了毛版改写——这样说是不是更通顺更有道理点呢?
——而西乡隆盛又是怎么回事呢?
西乡隆盛(1828—1877),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萨摩藩武士、军人,政治家、维新志士,他和木户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是维新时期的狠茬子、硬人物。且不说此人,只说此诗。说西乡隆盛有《述志》诗一首,原诗为:“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此诗因西乡名气太盛,所以盛传一时,传到中国。
——但是,据考,所谓西乡诗本改编自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著名僧人月性的《锵东游题壁二首》之其二。月性原诗其一:二十七年云水身,又寻师友向三津。儿乌反哺应无日,忍别北堂垂白亲。其二: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还。埋骨何须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日本山口县的月性遗品展示馆外有此诗的刻碑)。看来西乡真是托了月性的诗来“明志”了。
——那月性诗的灵感又来自何处的呢?说是,杭州岳庙,秦桧跪像背后岳飞墓阙上楹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清代徐氏女撰)。楹句典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1792—1841)将此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龚氏略年长于西乡与月性,应是后者借鉴了此诗意境耳。
现在我来捋一捋:有无名徐氏受“马革裹尸”典故启发写了岳墓楹句“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后中国晚清诗人龚自珍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接着,日本明治维新前夕月性和尚借意抒情有了《锵东游题壁二首》之“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还。埋骨何须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又被西乡大将军看到,认为其中第二首诗的内容符合自己的抱负,便稍作修改后存留着自勉:“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中国紧随日本之后,有志青年们希望能有一场“明治维新”式变革成功,一个在湖南湘乡县正小学读书的小毛同学得见“明志”,于是便有了《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诗,最终是归了毛氏的。
另外,毛泽东还有一首大气磅礴的《七绝·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毛家正对面恰好有个水塘,倒是贴合。想想当年小小毛泽东塘边独坐便有此雄心抱负却也正常。
——有种说法是,此诗为清人郑正鹄所作。郑正鹄是清末英山(清代英山属安徽,1932年起属湖北)名士。他五短身材,其貌不扬,初任天水县令时,当地一些官绅以此奚落他,特请画工画了一幅《青蛙图》,画面是河边柳荫下蹲着一只张口的青蛙,派人送给郑题诗,目的是讥笑他的五短身材像青蛙。郑正鹄便当众题了《咏蛙》——“小小青蛙似虎形,河边大树好遮荫。明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诗还有另一种说法,说是明朝大权奸严蒿所做。原文为:“独坐池边似如虎形,绿杨树下弹鸣琴。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出声。”
另外,还有唐人李世民版,明人薛暄版、张璁版,不一一例举之。
不知道有没有?总之,严蒿是不能再提了,郑正鹄也不能再提了,如若讲到《咏蛙》,就讲毛泽东。
总之,历史上的穿凿附会必须是这样子的,用最好的东西,武装最好的人。至于怎么个武装法,那就交给文人骚客们。骚客们会说,你知不知道诗体里有一种叫“剥体诗”的?
在我,那叫“剽窃”,在它,那叫“剥体”。
2021年1月28日星期四上午11时2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