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了历史的“搬动工”

(2020-04-09 09:46:25)

马未都说过这样一段话:

在历史小说中,有一本很有名的书叫做《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的内容完全参考史料,但形式上,使用的却是网文的形式,非常好读,让人读起来也非常感兴趣。因此也有人说,《明朝那些事儿》本来写的是正史,最后搞得却像野史一样(当然,这是一种褒义的说法)。

这主要涉及到怎么评价《明朝那些事儿》,或者说《明史》,或者说中国“史书”,“中国历史”的事情了。

我是怎么评判《明朝那些事儿》的?

这书我也观过,确实非常好读,幽默风趣,并且同意马未都的观点,“完全参考史料”,《明史》,《明史演义》,好像是它们的白话翻译版似的。

但是,可是,却是,然而,我非常不赞同它是一部有进步意义的好史书。“当年明月”只是历史的搬运工,而不是历史真正意义上的思考者和破题人。“中国史书”并不是中国人对历史的真正认知,也不是现代人对历史的准确认知,中国史书只是严格受过《四书》《五经》教育的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当时腐儒们,对当时历史、皇权历史的一种有严重局限的、没有节操格局的自我解读——如果没有这种基本认识,你就不能正确破解中国历史,你就得不出来对今天有借鉴意义的真实历史。“当年明月”应该说,有十足的文学修养,却无半点破史常识,不知下手也无从下手,这是足以肯定的,虽然他其中也千方百计挟杂了不少自己的私货,但总也跳不出那个成旧的历史窠臼。

学“当年明月”易,学破史难。“当年明月”其实并无多少高明之处,只要你是个妙笔生花的大才子,都能做到。“当年明月”也并非是什么这类的始作俑者,民国就有蔡东藩氏以拳拳爱国之心一口气谱写了几十卷洋洋千万字《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不正是做了一场“历史的搬运工”么?所以,自从有了“当年明月”之后,类似的“明月”们就按捺不住蜂拥而起了,《宋朝那些事儿》,《唐朝那些事儿》,《汉朝那些事儿》,《清朝那些事儿》,有意思么?

有意思。也没意思。他们的意思,就是蔡东藩的那些个意思,还有什么更多的意思么?你能写出来秦桧、岳飞是什么人物?严蒿父子又是何许人也?刘瑾魏忠贤又是什么样的大奸货色?“大明海禁”和“倭患”究竟是怎么回事,有什么必然关联?清朝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国土大了就好,还是国土裂了就一定卖国悲摧?其中的人呢?人性呢?中国人文精神的诞生存在和进步在哪里呢?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沟通,共性和差异又在何处?什么是“中国历史”一直都在欠缺的,特别是思想精神层面的?

历史其实是很复杂的,就看你能否通过历史不经意留下来的点滴笔墨,每一句甚至每一个字,穿透它们,看清楚迷雾后边的真相。我们一贯没有被种下这颗自我学修独立思考的启蒙式种子,这就免不了被“(中国)历史”牵着鼻子走,到现在都麻木不仁,从来跟个白痴娃娃似的。

现在许多写史的人,胆肥到不要不要的,借用一句网红语:“借了二本古董书,看了三期马未都,一件真品没摸过,上手就玩宣德炉”。

 

 

202049日星期四上午93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老同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