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黑釉双耳大罐

标签:
杂谈 |
山西人拿来的东西可真多,今天认识的一位又带了件黑釉大罐。
先说说西夏文字。此种文字创制于公元1036年左右,由大臣野利仁荣演绎而成,创制后元昊即下令推行国中。西夏灭亡后,西夏文字一直到明代中期尚有少数党项后裔还在使用,此后便被历史所淹没,变成了一种死文字。清朝学者张澍于嘉庆甲子年(1804年)在家乡武威养病。一日与友人共游清应寺。寺内有碑亭,前后砌砖,封闭已久,拆开碑亭砌封砖后见一高碑,上面所刻文字体形方整,乍一看,好像都能认识,细看则无一字可识。碑的另一面刻有汉文,其中有建碑年款:天祐民安五年岁次甲戍十五年戊子建。天祐民安是西夏年号,张澍以此断定碑前所刻不识文字为西夏国字,这通石碑就是有名的《重修凉州护国寺感通塔碑》,至此,才重新确认了这种文字即是衰亡已久的西夏文。
上世纪20年代初,罗福苌就在其《西夏国书略说》(东山学社石印本,1914年初版;1931年、1937年再版)中,就对“福圣”、“大安”、“乾祐”和“天庆”4种西夏文钱作了译释,称其为“西夏国书钱”。从此,人们对西夏文钱币有了具体的认识。
再说西夏瓷器。瓷器有粗细之分。粗瓷即胎土未经洗练,胎土中含一定量的砂,胎色泛红,器壁较厚。主要器形有瓮、缸、釜等器。细瓷胎土经洗练,胎质细密,胎色浅黄或灰白,器壁略薄。主要器形为碗、盘、罐、壶、瓶、钩等生活用具及板瓦、滴水等建筑用材。西夏瓷器釉色主要以黑(褐)、白釉为主,也有少量青、紫、茶叶末及姜黄釉色,其中白瓷质量普遍较高,精品明显多于其它釉色瓷器。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与西夏人崇尚白色有关。据考,烧造西夏瓷的窑址主要集中在宁夏银川西郊贺兰山下及灵武市一带,在甘肃省武威也发现西夏古瓷窑址一处,这是目前发现中国西北边陲最远的一处古瓷窑址。
西夏瓷器中有一类是壶,造型设计合理,口小腹大,壶中盛酒、水或奶不易溢出,还带双耳,能系能拎,非常实用。西夏灵武窑早期发展阶段,受北宋磁州窑制瓷工艺影响较深, 有些器形花纹、装饰手法、装烧方法相接近,说明两窑口关系密切,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今天,山西商人拿来一件西夏文字的黑釉大瓶,上有两西夏文字,不识得。知道这东西不对,瓷器上有西夏文,这个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面对这玩意,我都不愿意多报年龄,我说,如果是假仿,也是最近这几年的,跟“民国”都没得一点关系。我告诉卖瓶者,如果没这两字还好卖,如果带着这两字,略有常识的,都会笑话你这件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