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窗下的同温层
安若水 读作家郑军的《决战同温层》
我自认为是个爱读书的人,但从少年读过儒勒·凡尔纳《八十天环游地球》、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和童恩正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后,好长时间没有接触过科幻作品。昨天,在午后阳光的窗下,我坐在藤椅上,居然读进去一部新的科幻小说,并坚持一气读完它。这本书就是重庆作家郑军的小说《决战同温层》。
科幻,通常要写物理、化学世界的变化,而小说,自然要写到人心灵的东西,这样才称起“科幻”而且“小说”。通常这样的小说读起来费劲,因为里面有大量的科学知识。这难免会让有人枯燥感,我还担心自己的物理化学基础不给力。但这本读来,我很放心。我在读的时候,我有熟悉的感觉,不累。这部三十多万字的小说,是从一场大风沙开始,女主人公出现了。后来的爱情故事就开始了。
小说是从沙尘暴中,进入故事。我们的女主人公黄琴和气象科学家王树明的第一次见面是以这样的方式,后来他们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热恋到陌生,再从陌生到最后分手。
从表面上看,我们阅读到他们爱情的命运,但分析下深层的道理,却是个人欲望和科学的正义较量,两人的人生观、价值取向不同。最后,在以黄琴为代表的科学正义的力量下,王树明最后还是扑向了大地。他说:人是鲜血和生命,不是帐簿上的数字。
有那么一句话,总结了全篇:在平流层,科学最终和社会达成了一致。科学家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和思想,没有独立思想,当然不是科学家。他们在科学工作上,出现了分岐。爱情淡忘,但没有消失,最后他们都做出了正确的诀择。
小说情节的高潮是最后那场同温层大战。作为商业小说,必须要有这么一场武戏才够精彩。而小说的逻辑高潮就是中间那场辩论。让人进入深度思索之中。
和作家沟通得知,这是作家的第九部长篇科幻,难怪读起来这样顺畅,功力足够深的。能完整读下一本30万字的小说,对现代人来说,已是很难的一件事了,我能把它读下来,说明小说是有趣的。科幻所涉及到的,不仅是日常生活,必须要有科技知识的积累。作家说他在这部小说之前,读了二百多万字的气像学方面的书。我知道了这是我读起来不累的原因。因为作家用了更通俗的语言把这些常识组织起来。在工业时代,科幻小说是那样风靡一时,可我们现在的科幻小说走入低谷,这有点讥讽,好像我们的工业时代不那么太工业了。但作品是积极的,这是作品的力量,它让我产生那么奇怪情绪,却不让我颓丧,让我想到青春里的挣扎和美好,还有一种向上的力量。这就是生活,是我们时代的生活。
在这时代,有呼吁要回到失去的美好的怀旧者,有随潮流涌动的芸芸众生,更有前行者,在试图引动潮流向一个企望的方向。阅读真好。我们可以借助阅读,在安静夜晚的静谧灯光下,以一杯茗茶相陪,在书卷中翻阅他人经历的惊涛骇浪。
我也愿意相信现在的科幻小说,会在刘慈欣、郑军、王晋康等作家的出现,把科幻小说带动起来,也让我们的阅读,走入更广泛的领域,也让学生们有暂新的阅读内容,留在他们的心底的更多的是中国作家的作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