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4月22日

标签:
杂谈 |
(转贴)肖尹宪:早稻终于颗粒归仓

《早稻》这个本子原名叫《九三年的早稻》,是安若水给我发来的。若水是我在网上认识的朋友,也是网友的高杰贤、她和另外四位长春市的作家把我唤出去,一起聚过餐。自那以后,她便把湖南省作协副主席陶少鸿先生的这个剧本给我发来了。朋友委托,加上又是“湘军”领军人物的大作,我自然洗手净面,恭恭敬敬地拜读。不料一读便没有歇气地一直看到完。我被作者的笔力所俘获,也被他深刻的思考所震撼。当即,我把这个剧本推荐给厂里的主要领导同志。我说:这是近来我看到的最好的一个剧本。领导也很重视,看得很快。厂里农村影片基地办公室立即将剧本发给朱晶、李超、王霆钧等各位论证剧本的专家,请大家讨论。在讨论会上,他们一致肯定了剧本的基础,也提出了若干修改意见,并落实了责任编辑林世锋负责这个剧本。
剧本能够有如此迅速的进展,陶少鸿和安若水都很高兴。
后来,据说厂里的主要领导与农村基地的几位同志为了建立湖南剧本联络站,专门造访了湖南,在长沙自然见到了陶少鸿先生。
确定由蒋丛拍这个戏,是因为当时我们在审查影片时正好刚刚看完他拍的一部数码影片《我是巨人》。片子拍得挺清新,特别是打篮球的场面处理得不错,颇有看美国NBA的感觉。因此,我们大家都记住了这位新人。时任基地剧本编辑主任的李超和基地办公室主任王延志到北京联系另一个剧本事宜的时候,与他取得了联系,他希望能为长影拍部片子,于是他们便请他看看《九三年的早稻》这个剧本。蒋丛看得很快,说他很喜欢这个本子。可是,是否确定由他来拍,还得由厂里决定。
很快,蒋丛和他的合作者武钢到了长春。
林世锋约我到宾馆去见蒋丛。我真没想到这蒋丛这位小家伙是大胖子,而且如此年轻。他很认真很热情地向我谈了他对这个剧本的理解。说实在的,听了之后当时我的感觉不大好,觉得他没有理解这个剧本,很担心他会把剧本的内容拍扭了。我一再跟他说,你一定要吃透剧本,不能被剧本表面的的一些场面所迷惑,要找到很美的表现形式,拍一部真正的电影。我很寄希望于这部片子。离开宾馆后,这颗担忧的心一直没有放下。第三天,他向厂里的相关领导谈他的“导演阐述”。我没有资格去听,因为我已经退了,又不是农村基地的工作人员,只是偶而去参加一下剧本论证而已。后来听说他的汇报谈得“非常好”,各位领导听了都很兴奋,当即同意由他来导这部片子。蒋丛是刚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的大学生,毕业还不到两年,但是已经拍了《北京夏利》和《我是巨人》等两部小数码片,一下子接手这么一部胶片拍的大片,足见长影对于他的信任。
这之后,我就去大连采风了。蒋丛何时去拍,在哪里拍的,我都不清楚。
我从大连回来后得到的第一个消息竟然是《早稻》这部片子“拍得太黄了”,“是青春版的《色戒》”,当时便大吃了一惊。心想:完了完了,担心和一再嘱咐的问题终于出现了。我问基地的同志厂里审查的时候提出的意见是什么,得到的回答是“枪毙”。后来,我去问厂里的主要领导同志,他说:省审组对这部片子意见也很大,说“没想到你这个厂长也能通过拍这种片子”。他说,有人还问这个剧本是怎么来的,当他们得知是我推荐的时候,有人用不屑的口吻说:他呀!看来,我成了罪魁祸首。但是厂领导力争了片子的修改权,避免了省审的枪毙。对此,我非常感激厂领导的力挽狂澜。
陶少鸿先生不知道从哪里得知了片子没有通过的消息,给我发来了电邮。他说,当时他探班剧组的时候看了一部分毛片,就担心出问题。果不其然,最后还是出了问题。如今怎么办?我安慰他:只要片子还让修改就有办法救活它。我说,这你得感谢厂领导的力争。
接着,蒋丛来到长春听取意见。他请我到他住的宾馆,说先听听我的意见。我说,我还没有看过片子怎么提意见?他立码给了我一张工作碟片。回家后我看了,看得脑袋都大了。怪不得人家说它是“黄片”呢,怪不得人家说它是“青春版色戒”呢!不过,客观地说除了这些场面和镜头之外整个片子拍得确实不错,很讲究镜头和画面的张力,有艺术美感。那些所谓的“黄戏”戏蒋丛只是没有找到恰当的艺术修辞来处理。整部影片对于一个初涉电影艺术领域不久的小青年来说,能够拍到这个份上已经是相当不错了。说到电影的艺术修辞,如今有几个导演能够做到呢?连最头牌的大导张艺谋玩的都已经不是艺术修辞,而是形式主义了,惶论蒋丛?于是,我整理了一下思路,再约蒋丛,非常严肃的指出了他这部片子的问题,指出了他看剧本和对剧本进行二度创作时发生的兴奋点和关注点偏移的问题。当然,光指出问题是不行的,我给他提出了修改方向,给他说哪场戏如何剪如何剪,因为班子已经解散,补拍是不可能了,只有进行修剪和找资料片来弥补。小蒋很聪明,他理解了,也行动了。不久,他给我来电话说:完全按照我的意见修改完了,就等厂里和省里重审了。至于别人同志还给他提出了哪些修改意见,这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是大家都相当的关心他这部片子,也都寄希望他能够改好。
现在,这部片子终于胜利通过,我能不为蒋丛高兴吗?
早稻终于颗料归仓。这是丰收。在去年一年摄制的60多部影片中,我始终认为《早稻》在艺术质量上是绝对的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