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写一篇女儿关于阅读方面的文章,看老公写了,我就不写了,发在这里,供大家一观。欢迎大家提意见!
我在企业时,一个不爱读书的工人朋友说,刚给儿子买书时,儿子读一页撕掉一页。问他为什么,儿子说,我看完这页了啊。哈,不读书家长没有给孩子带来正确影响。不过这倒好纠正。企业给我留的印象是,科长处长倒不少,可是家里有书的不多。家长不读书,怎么也得给孩子买书啊,不要老盯着学校那分数一百啊。
一次开会,一个农民作者说,他晚上使学生用的作业本在灯下写作。他的目的并不一定要成为作家,他要做出学习的样子给孩子看,对他们施加好的影响。用心良苦。农村那读书,肯定是更缺乏的,记得小时候去农村串门,一个姑夫找个全村才给我找到一本叶圣陶小说。
我把培养孩子读书,做为我教育孩子的最重要一项。我觉得只要喜欢阅读,其它一切都会顺理成章地走好了。想起我诱导孩子读书的事挺有意思。我小时候读过一本《海岛女民兵》,还是叫什么名字了,反正里面有个海岛的女民兵连长。民兵连做扫盲工作么,一天,有文化的指导员给刚学识字的女民兵连长写了一封信,布置工作。女连长读完很激动,我能读信了?这个情节我印象很深。
那时女儿看书还是只看图的阶段,对文字还没有产生感觉。我想,如何让她对文字产生感情?可这个强迫去读是不好的,搞不好会起反作用,最好是不露声色地让女儿上我的套。我可谓是处心积虑了。当时非典,我在一家宾馆写作。非典造得长春的大街也人员冷清了,风声紧时,甚至打出租都不敢,朋友借我一辆自行车,我偶尔回家吃次饭。夜晚想孩子,我就在宾馆房间每天写封信给孩子,用打印机打出来。A4纸用大字号,一次写一页,不是爸爸的宾馆来猴子就是来老鼠了,哈。从那就每天往回送一次,妈妈接到,也明白我的意思,和孩子一起看,不认识的字教会她。文字直接和她发生了关联,她对文字有了感情。这样从读图进入了读字,后来读书就越来越多。我没想到的是,那时我给她的八封信,她现在还放在一个小包里保存,可见她有多重视。
还有额外效果呢。她上一年的时候吧,我回老家看奶奶,带了她一本写字本,要给奶奶看看孙女的进步,顺便要求她给奶奶写封信。她非常痛快地答应,甚至是迫不及待地,看来她早想有一次写信的机会了。本来我是想指导一下她,告诉她怎么写,可我刚说话,人家说,我会写,不用你教。果然,写了作业本满满一页。还有一次,我在另一家宾馆写东西,与一个诗人朋友同用一个办公室,女儿和夫人每周来探班。有一次,她看到诗人朋友的桌上有个新买的蜘蛛侠的鼠标腕垫,就想要。我说喜欢你拿去吧。她说,不,我要给纪叔叔写封信,问他同不同意。然后A4纸写了大半页,表达她的要求。我暗笑,她其实不一定是要那个鼠标腕垫,可能是更想写信。当然朋友会答应的,再下周来的时候,才把鼠标垫拿走了。
她刚开始识一些字的时候,我们带她散步,会指着路边的商标店铺牌子问她,故意说那个字你不认识。她很有兴趣去认,不会的教她。她认字越来越多。后来几乎路边无生字了。到饭店吃饭,也故意拿菜单,哈,这个字你不认识。她抢着认。这样,饭店菜单也几乎无生字了。
认路边字,在学五笔字型的时候又用过一次。我想过孩子写字是困难的,其实用电脑打倒是孩子应该早会的,早动了教她打字的念头。可是我看她的小手,键盘指法也不一定能会呀,她够不到啊,只得遗憾地将这想法暗藏心底。可是她妈没事教会了她键盘指法,哪个手指打哪个键子,她并没有想到教五笔,只是无意哄她玩。我一见大喜。我说只要会指法,就可以学五笔字型了。妈妈担心孩子背不下口诀,说那“土木二干十寸雨”什么的,大人背着都费劲。这可是个认识错误,其实道理不是这样的,孩子背口诀,可能比大人接受快。孩子背唐诗宋词也不懂,可以朗朗上口,五笔字型口诀对于孩子来说,和唐诗宋词一样,她没有大人非要读懂弄通的障碍。我就像我学习时那样,剪了硬纸片,把口诀做成卡片,一句一条。我背的时候,是用了七天。孩子却只用了三天。然后就是妈妈陪她练拆字了。她居然能用键子打出文字来,把她乐坏了。以后一段时间,用五笔字型拆字上瘾了,大人学五笔也有这阶段,刚学会都上瘾。上学放学路上,緾着让爸爸妈妈指路边字考她。拆完后,还不屑地:“这小儿科”“这太小儿科了”,然后便都是小儿科了,路边无不能打的字了,缠得我难不住她的时候,我说“拆乙”,哈。
哈,来两句诗回答吧:下得香饵非为钓,去引鲤鱼跃龙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