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谢永红Alfred
谢永红Alfred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962
  • 关注人气:1,60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旁门左道”也是创新

(2007-04-18 17:49:56)
标签:

文化

感悟随笔

分类: 杂文

老祖宗教导我们凡事都要“师出有名”,“名不正者言不顺”,所以我们从内心深处十分重视“名门正派”。如同樊哙狗肉老店,以一锅百年老汤为荣。大多数时候确实是“师传正宗”、“百年老店”的味道更加醇厚,但这不意味着“旁门左道”就必定很差,“旁门左道”也是创新。

想想国粹京剧,也是由一个地方戏发展而来的,而地方戏也是来自于山野鄙夫的俚语嚎叫,落魄举子的酸文白字。由此看来业内的人士、名们正派就没有理由指责李玉刚的“糟蹋”,低俗,酸溜溜斜眼看不上李玉刚的轰动了。

坦率说我对李玉刚的受欢迎程度感到十分吃惊,远到贵州、广东,近到我的身边,不论男女老少、东南西北,到处都是他的粉丝。对李的唱腔、配乐、身段的评价,用一句“星光大道”一位女评委的话说“那是相当了得”。受到如此欢迎的“非京剧”,如果真能保持二十年的热度,从李玉刚的从容与努力来看,这种可能性还不小,你又怎知它不是未来风靡大江南北的“玉剧”呢?

有人觉得京剧应该保持原汁原味,可是那里来的“原汁原味”?四大名旦个个都是在前人基础之上创新的,同一出戏,唱起来味道都不一样,那个才是原味?二百年前徽班进京是的唱腔是原味,但是又有几个人还会还喜欢呢?前人能创新,后人就不能啦?观众的口味才是最终的法官。四大名旦的唱腔可以继续,现代化的京剧也应该受鼓励。说来好笑,我听了李玉刚的“霸王别姬”之后,傻乎乎地买了一位京剧名家的同剧光盘,说真的真听不下去。冗长拖沓、发音怪异、配器单调,不禁感叹时代变化的迅速。京剧的希望或许就在李玉刚之类“旁门左道”者的身上。

据说去年挣了一千万的“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刚,挖掘传统相声、培养相声青年不遗余力,确实很好。让我不解的是他对于有些相声演员的评价是“经过他们的努力,一千个老段子现在就剩二百个。”“昨天还是做菜的大厨,今天来说相声”。要让我说,老段子没留下,固然有重视不够、老艺人没有机会表演和传授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很多老段子过于油滑和低俗,要知道相声的生活基础已经变化,许多老相声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时代,观众已经不欣赏了。最简单的几个原因-生活节奏快了,观众的古文底子差了,民间戏曲的底子差了,“皮太厚”好多包袱观众听不懂。即便是在郭德刚现在还说的传统相声中,依旧可以看见草根的恶俗,我们总不能把肉麻当有趣,不是所有带传统的东西就都好的不得了。

相声就是摇煤球、作饭菜的人说出来的,只要相声逗乐,百姓喜欢,哪怕他是挖煤的吃煤的,又有什么不好?又有哪点不正宗?传统相声好,现代的也不错;舞台净化是高雅,低俗娱乐是草根,都没什么不好—各取所需罢。只是有了点名气就瞧什么都不顺眼,满眼只是阿堵物,这才势利得让人讨厌;只有老祖宗留下的才是好的,瞧谁都是旁门左道,那是自己有了新名师之后的浅薄,是忘了相声的草根性之后的狂妄。

“旁门左道”者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创新者,或是由于无法得到宗师的真传亲授,或是由于不满现有的固定程式,于是就采各家之长,无法无天,自己琢磨而独辟蹊径。这样的人成为一代宗师的多得很。哲学上这叫革命,嘿嘿。

当年张三丰学武当而独创太极拳,现如今美国大学一般都不要自己的毕业生留校任教,所以作家刘心武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解读《红楼梦》,于丹也可以讲《老子、论语》,当然前提是要有一定的识字能力。《三国》可以水煮,馒头可以血案,传统是用来突破的,权威是用来挑战的。不过小子们不要拿我的话来对抗社会,我说的是在一定的“度”之下才正确的真理。

动不动就说“旁门左道”只是那些食古不化、只注重形式而忘了实质的蠢人思想。尤其是那些由旁门左道来,修成正果后不断扼杀小辈创新的大师及大师弟子们更应注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