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记忆:自己动手之蜂窝煤的故事
江南竹
http://s12/mw690/001lIh6Ezy762NAJUh53b&690
中秋将至,时下风行自制月饼,我也跟了风。有朋友说起月饼压模脱模不易,奇怪我为什么第一次做时脱模毫无难度,月饼成型效果很好。我笑而不答。其实这和当年自制蜂窝煤道理类似,而且比做蜂窝煤容易多了!在上世纪和本世纪初,煤是除了柴火以外的主要家庭燃料呢!http://s4/mw690/001lIh6Ezy762NDpuyTf3&690
那个时候,在城镇和城乡结合部,家家都会有这么一个煤炉,烧水做饭都离不开它的。因为在这些地方柴火不易得,且排烟不好处理,而煤油和木炭又太贵,所以煤自然成了主要的燃料。
http://s7/mw690/001lIh6Ezy762NI4qWi86&690
这种家用煤炉其实很简易,内芯是耐火材料制成,内芯与外壳之间是隔热层。炉子下方有炉门,用于透气,更好助燃。内芯直径决定蜂窝煤直径大小。
http://s1/mw690/001lIh6Ezy762NKkihW40&690
蜂窝煤有7孔、9孔乃至14孔的,再大的还有更多孔的,一个个叠罗汉般放入炉中。
http://s8/mw690/001lIh6Ezy762NS8y3Be7&690
为什么要自制蜂窝煤?不是有煤厂做好了成品卖么?确实有卖的,论个卖,可是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太贵了,全买成品的话开支太大了,所以家家户户都动手自制,为了省钱,相比之下也确实省钱。所以,有条件的人家就都有这么一个打煤器了,和今天的月饼模的原理真的很类似。
城镇都有煤厂,那里的原煤堆积成山,有的厂卖煤论车(是那种手推斗车),有的则论重量。记得小时候跟着大人到煤厂买煤,卖煤的一个伯伯每见了我总是逗我说:“爱唱歌的小不点,来来来,磅一磅,看看是你家的煤重还是你重。”一旁排队买煤的叔叔阿姨们听了也总会瞧着我发出一阵善意的哄笑。煤买回来了,先要过筛。因为里面会有大的煤块,也会有石头和还没有彻底变成上好煤的硬煤石。抡铲扬煤过筛是个力气活,这是父母和两个年长些的姐姐的工作,我和哥哥负责处理筛出来的大小煤块或石块。首先要把乌金发亮的找出来,那是上好的煤,要用小铁锤砸碎了放回煤堆;石头容易区分,找出来扔掉;最难的是介乎于煤和石头之间的石块,外表像煤,砸开后里面是石头一样的黄,不能烧,只有扔掉。接下来就要和煤了。选一个晴朗的日子,这样便于蜂窝煤晾晒。煤里要加入水,还有黄泥或红泥,泥与煤的比例大约是三七开或二八开。加入黄泥的作用一是粘合成型,二是阻燃以延长蜂窝煤的燃烧时间。这个比例要是没掌握好,做出的煤要么烧得太快,要么根本点不着。和煤的工作既是技术活也是力气活,要用锄头和铲子将原料搅拌均匀,干湿度恰好易于成型,所以最初是父母的工作,后来是两个姐姐和哥哥的工作,再后来大姐成婚了,大姐夫也成了主力了。和煤最初先用锄头铲子,可后来也许觉得工具还是不称手,效果不好,所以后来索性卷起裤脚用脚踩的方式来和,也确实均匀多了。我和哥哥看着他们腿上沾着黑色的泥好玩儿,也赤着脚想跳进去体验一把,可还没等两只脚全踩进去就被姐姐们一顿呵斥,趁着巴掌没落到头上我们三跳两跳逃开,地上印下了一个个小黑脚印,自然还会招来父母的一顿好骂。和好煤,打煤器该上场了,每做一个蜂窝煤前都要先把打煤器模子部分在一个盛满水的小桶里沾水,否则结果是煤沾在模子里脱不下来,白费力气;如果煤和得太稀,打煤器印满模后刚提起来煤就会掉下来成了一摊烂泥,也是白搭。所以经过各种失败后我和哥哥也掌握了技巧了,那已是后话了。一个个蜂窝煤排队在空地里晾晒时,就是我和哥哥发挥作用的关键时刻------看煤。看的目的是赶走自由行走的鸡鸭猫狗,免得它们把还湿乎乎的蜂窝煤踩坏,当然也要防止淘气的孩子故意用陀螺或者弹弓打着玩,以免辛苦一天的劳动成果毁于一旦。到了晚上则要用油纸或塑料布盖好,免得不知什么时候下场大雨把我们的蜂窝煤变成黑泥汤。
http://s15/mw690/001lIh6Ezy762NZANPw4e&690
蜂窝煤晾晒几天彻底干后,就可以叠起来摞在墙角了。成果丰硕,能用上很长一段时间。而长长的铁钳,则是必备的铗煤工具,炉里炉外都离不开。
http://s4/mw690/001lIh6Ezy762O1GKpdd3&690
每次看到煤炉里熊熊燃起的蓝色火焰,我们心里总会有一种成就感和劳动的喜悦,这是我们亲手做的啊!
http://s15/mw690/001lIh6Ezy762O3l3Uq7e&690
燃尽的煤渣也是好东西,家家都会留着,有大用场呢!怎么用?《童年的记忆·自制篇》下回分解。(说明:图片源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