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丹景山石刻头像是乐山大佛的落选“雕塑小样”

标签:
历史文化佛学 |
分类: 原创 |
简阳丹景山石刻头像是乐山大佛的落选“雕塑小样”
蒋向东
龙泉山脉中段有一座山:丹景山,地处天府明珠三岔湖西北,与成都市双流县和眉山市仁寿县接壤,属龙泉山余脉,主峰海拔947米,是成都东西屏障龙泉山脉第二高峰。
石刻头像动天府
在丹景山烂田村三社的简阳市级文物保护地“张飞营摩崖石刻”,有一尊高大而雄伟的石刻人物头像。
对这一石刻头像究竟是何方神圣,民间历来众说纷纭,有说是张飞的头像,有说是佛像。特别是近几年,网络上更是将其肯定为是张飞头像,更有胜者,说这个石刻头像是一个玉面书生。而且还言之凿凿,说:在史籍记录中,张飞历来有两种形象的描述,《三国志集解》等所记录的张飞是书生模样,会画画,擅长诗文;此外,描述张飞“黑脸叫喳喳”的《三国演义》创作于明代,有可能对张飞的面貌进行过艺术上的夸张;还说:据称,这是目前世界发现的唯一一尊三国人物石刻头像;还举例说,当地一段史料证实此确为张飞头像——三国时期,刘备坐镇成都,命张飞驻扎于此,张飞在山顶上扎寨,扼咽喉控东路之兵,人称“张飞营山”,“张飞头像”传说也由此而来。
对此一说,简阳市原文化馆长傅正江先生颇持异议,认为这不是张飞头像,而是一尊佛像,并邀约笔者有必要撰写一篇纠错文章,以正视听。由于我对佛教和石刻素无研究,所以迟迟不敢动笔,就一直搁置下来了。
实地踏勘经考辨
2020年4月6日,新冠疫情稍有松动,在80高龄的傅老再三催促下,我们约上了我市摄影家梁晓先生和丹景山佛兴寺住持苗净法师一同前往我市文保圣地张飞营一探究竟。
由于山路崎岖,凌晨又刚刚下过小雨,去石刻头像的路是石头台阶,很滑,两边长满了荆棘,傅老一看石刻,十分兴奋,独自向前跃上台阶,我的“小心”还在喉头,只见傅老一个趔趄,往后一扬就倒在一蓬荆棘上,好得天还有点冷,傅老穿得厚,我们几人合力将傅老扶起来,忙问受伤了没有,只见傅老粲然一笑,说没事,就又径直往头像奔去,我们在傅老这种为了弄清事实真相,不顾个人安危,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感召下,一边护着傅老,一边向石刻头像走去,在傅老指导下认真地、仔细地踏勘这尊神秘的石刻头像。
经过实地考察,这尊石刻头像位于龙泉山脉南端,开凿在张飞营山崖长15米、宽6米的红砂石崖壁上,山壁属于川西地区常见的红砂原岩,硬度不高但比较干燥。北纬30°24′08.0″、东经104°13'39.5"、海拔高度895.7米,背山而立,由整块山石雕凿而成,现存造像3龛4尊。石刻头像是从山体上人工雕凿剥离出来的,头像背面距山壁的距离3米左右。石刻雕像不完整,无躯体、四肢,只有一颗硕大的头部。石像面部已风化,残损剥蚀严重,但五官依然清晰可辨。现场测量,第1龛为佛陀头像1尊:头高4.4米、宽2.5米;侧面脸长3米;耳高2.4米,耳宽约1米;头饰螺髻约108个,有5-7层不等,圆雕。头顶中部有一圆形小洞,脸部左右两侧分布着数十个人工雕刻成的小洞,形状不一,或为方形,或为菱形,排列似有规律。第2龛仅存佛龛,佛像不知何时已经被毁坏殆尽,荡然无存。第3龛造像组合为一佛、二观音,浅浮雕。
遗憾的是,石刻头像不论是外形还是气质,我们都丝毫没有找到张飞的造型特征,反而是具有典型的唐代石刻佛像特点。
此地历来多胜迹
据咸丰《简州志 寺观志》记载:丹景山是一个风景名胜地,也是三国文化遗迹较多的地方,相传该处为蜀汉后主阿斗刘禅读书修学之地。山上还建有寺庙黒峰寺,诸葛武侯在七擒孟获的过程中曾在黒峰寺观星台夜观天象,推算拟定出兵日期。
这里自然风光独特:站在丹景山主峰四顾环望,五条山岭好似五条游龙纷纷奔来,会聚在主峰形成 “五龙朝丹景” 的诡丽奇观。
这里有市级文物保护胜地 :“张飞营摩崖造像” ,位于武庙烂田村和团堡村之间,与双流县太平镇交界,属龙泉山脉,据笔者实地实测,山上平坝海拔951.4米,山顶地势平坦,面积约2平方公里,颇似黄土高原上的“塬”。四周是岩,地势险要,仅有一条小路上山,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易守难攻,确实是屯兵防御的好去处。
这里民间传说丰富:据《简州志 寺观志》记载:刘备东征东吴曾经在丹景山驻跸,建有专供刘备喂马的“歇马亭”。这里还有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婵的“阿斗读书台”、“劝学庵”、东汉古银杏、一树三身的“忠烈柏”,栩栩如生的“仙姬送子”,神奇魔幻的“鹿子凼”,垮龙山、斩龙坳、龙賸埂,丰富多彩、难以尽数。
这里莽林荒野地势险要:汉唐时期是川东进入成都的主要通道。主峰丹景山,如巨人般守护着天府重镇成都,相对于成都平原来说,该山如鬼斧神工,一峰似赤色之珠高耸入云,五条山脉如游龙一般蜿蜒起伏、拱奉而聚,这五岭聚主峰的奇观,被文人雅士美誉为“五龙朝丹景”、不少画家、书法家、作家、诗人在此地留下了许多吟诵篇章和珍贵墨宝。
这里呗声隐隐、梵音袅袅,在丹景山主峰上,现在的“佛兴寺”的前身是早在东汉时期就建有的寺庙“圣德寺”,据佛家典籍和相关地方志记载,该寺庙建成后,由汉朝皇帝敕封,管辖周围几百里的其他寺院,并建立档案存放于洛阳皇家寺院白马寺内,到了黄巾军起义,寺院遭毁。据咸丰《简州志
卷三地域志
不觉就到了唐朝,皇帝信奉佛教,天下佛家又兴盛起来,作为汉朝的皇家敕封寺院,圣德寺重又恢复,丹景山的地位扶摇直上,吸引了当时的高僧大德前来驻锡、讲经、参禅、悟道,先后有唐代简阳本土的高僧六一禅师周德山、佛经翻译家梓潼人靖迈禅师、成都人古潭禅师、马祖禅师等,在丹景山留下了足迹,据记载,香火旺盛时,曾管理周边40余座庙宇。
海通法师发宏愿
到了唐朝上元初 (公元674) 年,一位十二岁播州子弟爬山涉水,出家来到了嘉州,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凌云山找到了修行的理想地方,搭起一间茅屋修行。师从于高僧,法名海通。海通本名清莲,取自"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意思,二十四岁时离师游历天下遍访名山、名师,归后出任凌云寺主持。
凌云寺坐落在乐山城东江边,那里是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江汇流之处,水势极为湍急,江水如万马奔腾,吼声震天,洪汛期间经常发生舟毁人亡的惨剧。
年复一年,人们只能望水兴叹,无可奈何。海通见此情此景,悲痛无比,他日夜沉思,为普济众生,慈悲为怀,发下宏愿,要"夺天险以慈力,易暴浪为安流",建造一个天下无双的弥勒佛像,让它日日夜夜、万世千载面对浩浩三江,安澜镇涛,保佑苍生。借助佛的法力镇住水患,普度众生,庇佑行人和过往的船只。
在唐武则天时代,武则天自称弥勒降世,对民间有广泛影响,海通受此影响造弥勒大佛。弥勒佛为未来佛,寓意未来的安宁,正符合法师江边造佛的本意。
石刻艺术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汉唐盛世,石刻造型艺术因反映时代精神而大放异彩。大型雕像的雕凿,即便是现代,都要先有一个小比例的初始蓝本,也称雕塑小样,依据雕塑小样的原型再进行最终的雕凿。高达71米、历经千年风雨磨砺的世界奇迹乐山大佛,其雕凿过程也是如此。
唐代佛教盛行,佛像雕刻艺术从北方逐渐传到南方,一路下来,到大足石刻达到登峰造极,这一时代出现了很多石刻艺术大师。海通法师为使这一千年大计成为不朽之功,于是向天下石刻大师们遍发英雄帖,类似于今天的招投标、比选一样,最后选出由哪一个雕刻团队“中标”来具体实施。
这既是留名青史、功德无量的善事,又还能够有一笔不小的收入,于是,众多的石刻大师们纷纷照图精雕细刻,参与比选,以期中标!于是,公元706年左右,简州丹景山圣德寺的主持禅师也组织一批能工巧匠,在今天的烂田坝雕刻了佛头,参与比选。
简州石匠雕小样
后来有人考证出四川仁寿牛角寨的大佛是乐山大佛的雏形。在牛角寨东侧崖壁依山镌刻于公元707年的一尊弥勒佛胸像,高15.85米、早于乐山大佛六年,却与乐山大佛有着罕见惊人的相似。四川现存的大佛,10米以上的佛像就有18尊之多,且都形态各异,牛角寨大佛却在工程布局、人物形态上与乐山大佛极为相似,如孪生兄弟,且早于乐山大佛6年建成,只是仁寿大佛小些而已。
因此,文物专家一致认为牛角寨大佛不但是全国最大且唯一一尊胸佛,也是乐山大佛的蓝本之一。
简阳丹景山的这尊头像,和牛角寨、乐山大佛也十分相似。该石雕头像符合唐代佛像和乐山大佛雕刻特征:眉宽眼大、鼻阔耳垂;发式为佛像螺髻,约有108个螺髻共7层,大小不一,直径在10--15厘米左右(乐山大佛头上有1051个螺髻共18层)。从现存的头像可以依稀看出:当年的工匠雕刻手法细致,线条流畅;整个神态和造型给人一种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感觉,与乐山大佛如出一辙,是一尊未完成的弥勒佛,只是仅仅完成了头部雕刻。笔者判断它应该是按照比选要求,先刻好头部,类似于今天的“标书”接受“评标专家”的初选,估计是某些雕刻技术未达到严格的设计要求,也即是“标书”不符合标准,最后没有“中标”,所以就搁置下来,成为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模样。而仁寿牛角寨的却刻到了胸部,比简州丹景山的又进了一步,最后可能是牛角寨的石匠们中标进入下一轮招投标。
据附近村民还说:原来头像顶部还有“石头盔” ,原本在石刻头像的顶部,在离石刻头像下方约两百米远的农房旁边树林里,我们看到了文革中被人推到落下的一坨石头,隐隐约约看到有雕刻痕迹,因风化严重,我们难以从外形上辨认为何物了。底部有一个类似榫头状突出部分,这正与石像头顶很平整,中部有一圆形小洞相吻合。此物应是装饰于头顶中部,或原本就是佛像的帽饰,因缺乏证据不敢胡乱推定。
据地方志记载此地原本有小型庙宇玉皇楼,修建于明代,画栋雕梁、飞檐翘角、松木廊柱、雕花窗棂、朱漆白壁、气势宏伟。再据头像面部分布的孔洞推断,原本佛头四周搭建有阁楼用以保护头像不受风雨侵害,如乐山大佛一样,只是因年代久远,毁坏坍塌了。
还原历史传真相
通过实地踏勘,加上几个月的考证、探究,傅老和苗净法师不时催促,几易其稿,今天终于草就,笔者确定:丹景山神秘石刻头像不是张飞头像,而是和乐山大佛十分相似的弥勒佛像。
当地老百姓都认为它是“张飞像”,从2008年前后至今,仍然有报纸、融媒体宣传说是张飞,应该是人民大众把传说中的“张飞营”和石刻头像进行了合理的联系和想象,以讹传讹,加上2011年简阳市人民政府所立的文物保护单位碑又命名为“张飞营摩崖石刻造像”,就更加深了误会,于是误传为是张飞头像,而且在当地衍生出了更多的如“钱盘坡”等三国故事,这充分显示出了人民大众对三国文化的喜爱。
但是,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文物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义务,我们应该着眼于还原历史史实,把历史真相告诉人民大众,正确评估“张飞营摩崖造像”的历史和文物价值;此外还应结合龙泉山森林公园的打造,结合民间故事和部分有积极意义的神话传说,深挖它自身的旅游价值,研究这些遗迹产生的原因,正确宣传三国文化的功效,公正评价它们在天府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引导,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其旅游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