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少一点“偶遇”,多一点“常遇”

(2014-11-05 08:36:15)
标签:

时评

分类: 政经评论

少一点“偶遇”,多一点“常遇”

高福生

 

    11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沽名钓誉”扭曲名利观》评论文章,给一些热衷制造“偶遇新闻”的领导干部泼了一瓢冷水。(11月4日《人民日报》)


    一段时间以来,“偶遇新闻”频现。有“偶遇”领导干部乘地铁、坐公交的,有“偶遇”领导干部扫大街、捡垃圾的,有“偶遇”领导干部骑单车送女儿上学的,还有“不经意”得知领导干部下乡调研自带方便面的,吊足了公众的胃口。

 

    按理说,领导干部也是人,与百姓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偶尔因挤公交、吃盒饭等被群众撞见,不足为怪。但“偶遇”成风,一出门就有“摄影师”相随,周边的“群众”也让人觉得眼熟,难免会让人生疑,以“作秀”的眼光来视之。

 

    不过,把所有的“偶遇”与“作秀”画上等号,也有失公允。那种精心导演的作秀式“偶遇”,稍纵即逝,引来唾沫,无可厚非;而那种主动走出机关接地气,把“作秀”变成“作为”,想方没法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优惠变成群众的实惠,为百姓谋福祉的“偶遇”,即便是作秀,也“秀”得精彩,多多益善,值得点赞。

 

    于公众而言,对官员的“偶遇新闻”,要细加甄别,少一些纠结,多一些平和,切莫一棍子将那些发自内心、源于平常和平凡的“真偶遇”打入冷宫;于领导干部而言,要力戒沽名钓誉心理,在深入基层、明察暗访、亲民互动时,少一点“摆拍”,多一点“抓拍”,少让记者或随从“偶遇”,多让群众“常遇”。

 

    给“偶遇新闻”祛魅纠偏,“常遇”是一味“消毒”良药。当领导干部乘地铁、挤公交、骑单车、捡垃圾等成为一种工作和生活常态,当不同阶层的群众均能经常在公众场合与当地有头有面的官员“常遇”,“作秀”、“演戏”之类的口水自会少之又少,文明、更有价值的官民生态自会实至名归。对此,百姓充满期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