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点名通报”来点掌声
高福生
众所周知,对违规违纪干部进行通报批评,能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尤其是“点名通报”,因其毫不留情,能让当事人耳根发热,脸面发烫,不仅能使本人幡然悔悟,及时改正错误,还能充当反面教材让他人引以为诫。
但近年来,“点名通报”日渐稀少,即使有也概以“某地”、“某单位”、“张某”、“李某”之类含糊笼统模糊称之。通报者碍于情面遮遮掩掩,隔靴搔痒;被通报批评者也是左耳进右耳出,故伎重演,常常在同一个地方多次翻船。
事实表明,较之那些泛泛的、含蓄的、艺术式的通报,措词严厉、不留情面的“点名通报”,其威力显然要大得多。“点名通报”不仅是一种工作手段,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监督形式,是根治错误、降低错误、预防腐败的一剂“良药”。
只有用好“点名通报”这个监督执行八项规定的利器,远离“一团和气”的“批评秀”,“点”中要害,让违规违纪者在众人面前“脸上无光”甚至丢官弃帽,才能敦促各级官员更加勤勉、清廉,也才能促进政府公信力的修复和提高。
元旦、春节将至,公款吃喝、送礼、旅游和铺张浪费等行为也将迎来高发期。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上,中央纪委对10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发出通报,公开点名,传递了一种信号,彰显了一种力度,也为地方党委政府做出了明确的示范,值得鼓掌、喝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