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泡沫政绩”不再须找准“七寸”
高福生
日前,人民日报刊登《实与虚考验人品党性》文章,对一些干部热衷“泡沫政绩”的现象进行剖析。文章说,有的地方只热衷大手笔的“形象工程”,其他的则统统让路;有的地方只重显绩不重潜绩,看得见的做得很漂亮,看不见的则粗制滥造;有的干部想的是“自己种树自己乘凉”,为求任上见效,哪怕竭泽而渔。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不重“实绩”重“虚功”,是领导作风不正的一个突出表现。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官,是需要政绩的,也需要政绩工程。百姓眼里的官员政绩,是为官者为政期间通过一番辛苦努力而取得的实实在在造福国家、社会、黎民百姓的“实绩”,而不是某些领导干部为了捞取个人升迁的政治资本,热衷玩数字游戏,动辄把目标当成绩,把想法当事实,把统计数字当“橡皮筋”,为邀功请赏“想出来”、“编出来”、“吹出来”的“虚绩”。
大道理人人都懂,台面上的话也人人会说,可现实生活中,热衷制造虚幻“泡沫政绩”的官员却绝非孤例,“花样”也在不断翻新。诸如盲目建起的万亩韭菜生产基地韭菜卖不出烂在地里,修起数百个只有半面的假水利工程应付上级农田水利检查,将上千亩即将成熟的小麦推平改种树苗迎接农运会,在公路沿线修建“遮丑墙”,给荒山刷漆,等等,无一不让人大跌眼镜,反感生厌。
今次,最具权威性的党报旗帜鲜明地对“泡沫政绩”说“不”,让人眼前一亮。不过,我们在对“泡沫政绩”口诛笔伐的同时,更要追问和反思“泡沫政绩”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深层原因。党报分析说,一些地方和干部喜欢制造“泡沫”,目的就是为自己捞取升迁的“资本”。试想,热衷“短平快”、“假大空”的干部青云直上,而“讷于吹”、“敏于干”的干部却长期不动,潜规则不盛行才怪。
在我看来,官员淡漠硬邦邦的“实绩”,热衷制造虚幻的“泡沫”,不仅仅是其主观上的“选择”背离了执政为民的航线,还在于我们的选人用人机制上存在瑕疵。大贪官王怀忠曾一语道破了天机——当官就是要多出政绩,但关键不是让百姓看到政绩,而是要让领导看到政绩。在目前情势下,如果官员的政治前途依然把握在上级手里,而不是让群众说了算,他们所做的一切就只能是为上级负责,让领导满意,令群众扫兴。
俗话说得好,打蛇要找准“七寸”。防止“泡沫政绩”粉墨登场,必须在铲除其生发的土壤上给力。当务之急,一是要抓好干部任用制度和文件的落实,使之不再“纸上谈兵”;二是上级部门和领导要练就一双辨别真伪的“火眼金睛”,
对“泡沫政绩”疾恶如仇,既看“显绩”也看“潜绩”;三是在考评干部中多问问“受益主体”的真实感受,用“民秤”来掂量官员“政绩”的分量和质量,让群众成为事实上的“考官”。
如此,“泡沫政绩”自然会少之又少。而实现这种愿景,无疑还任重道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