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错三字丢仨官”的新闻讽喻

(2008-09-19 21:01:16)
标签:

杂谈

“错三字丢仨官”的新闻讽喻
高福生
 
    明明是中秋节的放假通知,但四川省巴中市政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一时粗心,竟在通知内容中出现“端午节”。巴中市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办公室16日透露,因此事有4人被问责,其中3人被免职,刚上任不久的巴中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停职反省。(9月18日《新京报》)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news/guonei/2008/09-18/008@030655.htm
 
    3个字写错,4官员下课。这几位官员做梦也没有想到,几个错字竟然挑落了自己头上的乌纱。有网友称,出自市政府的如此严肃的通知都会出错,说明工作人员素质太低了,或者是典型的对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对他们如此问责一点也不冤。在我看来,网友的分析和热议自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说明不了全部问题。
 
    依笔者多年的办公室工作经历揣测,“中秋”错成“端午”,十有八九是工作人员“克隆”端午放假通知所致。君不见,每到节假日,上级机关和部门都要例行公事式的下发文件和通知,强调值班纪律和注意事项,“内容”如出一辙,早就让人产生了视觉疲劳。此事成为笑柄,只怪相关工作人员在套用端午放假通知时,忘了将文中的“端午”替换成“中秋”。
 
    众所周知,作为一级政府办公室向下发送的传真通知,从拟搞到成文,是要经过多道“关卡”的。如果起草人和签发人都能认真通读一遍“放假通知”,核实校验一下相关文字,又怎会出现这样的纰漏?之所以懒得“通读”,疏于“把关”,犯下如此没有技术含量的错误,一是因为这样的应景式文件和通知实在太多,让他们有点应接不暇;二是工作态度不端,在“想当然”中酿成了笑话。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倡导减少“文山会海”,但收效甚微,在少数地方甚至愈演愈烈。就全国性节日放假而言,国务院办公厅去年12月就发了通知,作出了全盘安排,而且在各大媒体上进行了公布,上网一查就全知晓。对这样一个人人皆知的规定,基层政府根本没有必要再繁文缛节、浪费纸张、画蛇添足一把。
 
    因此,我们在为“错三字丢仨官”叫好的同时,更要反思“中秋节”写成“端午节”的深层次原因,在整治“文山会海”上显出“真功夫”,让那些过多、过滥,既浪费纸张、能源,又消耗人力的红头文件(通知)寿终正寝,以增强政府文件的严谨性和公信力。如果这种形式主义的歪风不刹,基层办公室人员就仍然会为“文山”所累,抄袭、克隆公文引发的笑话就不会成为“绝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