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极端天气蔬菜应急机制值得期许
高福生
1月12日以来,湖南等南方省份出现了数十年未遇的低温、雨雪和冰冻“极端天气”。一些地区由于交通阻断,大棚被压垮,大雪覆盖下的蔬菜或被冻死,或生长缓慢,产量下降。来自农业部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此次冰雪天气造成全国三分之一蔬菜受灾。截至2月18日,湖南、江西、贵州、湖北、广西等20个省份蔬菜受灾面积4427万亩,占全国秋冬种蔬菜播种面积34%,占同期农作物受灾面积22%。
不期而至的“极端天气”,导致市场供应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局面,受灾省市蔬菜价格因此大幅上涨。春节期间,一些地方的小白菜卖到了3元一斤,萝卜也涨到了每斤4元的高位,大蒜、香菜、豆角的价格更是离谱,竟然卖出了20元一斤、15元一斤的“天价”,让灾区百姓不堪重负、雪上加霜。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涨”势在短时间内还会持续,因为正常年份蔬菜的“春淡”期是4月、5月份,而今年可能从3月开始持续至6月。
不可否认,在此次“极端天气”来袭之时,从中央到地方都紧急启动了相关的应急预案,但不少应急预案都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临时抱佛脚”的较低层次,缺乏前瞻性和连贯性。比如蔬菜供应,在应急机制上就存在着明显的瑕疵。因大雪冰冻菜农无法进城卖菜,高速公路、国道封闭不通,列车运输受阻,一些城市在没有处援、贮备货源不足的情况下,实难担当起保障城区蔬菜正常供应的重任,只能被动地充当着”救火队员”的角色。
近年来,气候专家一再警告我们,现在不仅是全球气候变暖,还有极度寒冷的可能性,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在未来会更频繁。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专家呼吁建立全国灾害天气蔬菜生产、流通应急机制,把日常应急机制转变成日常准备机制,做最坏的打算,最好的准备,以确保“菜篮子”供应,这对于各级政府来说,无疑是一项十分迫切和十分必要的“民生工程”,有着广泛的民意期许。
窃以为,“极端天气”蔬菜应急机制首先要解决短时间蔬菜价格暴涨的问题。当“极端天气”来袭、价格发生异常波动时,一是迅速与铁路、航空部门联动,从外地调进应急蔬菜;二是及时抢种抢收;三是加强市场管理,适当降低经营费用,打击不法行为,平抑市场价格。其次要充分考虑蔬菜应急机制的前瞻性,加强对特大中心城市现代设施农业建设的资金扶持和科技扶持力度,提高农业设施化、工厂化、规模化水平和仓储能力。
期盼极端天气蔬菜应急机制早日从“建议”走上实施前台,成为民众的福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蔬菜应急机制是否“应运而生”,不仅考验着我们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在考验着我们的执政智慧和水平。应急机制健全了,连蔬菜都处于“可控”状态了,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灾害不能战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