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为何喜欢冒充领导行骗?
高福生
事实上,骗子打着领导旗号招摇撞骗的闹剧并非东莞独有,全国各地相继曝光过。他们之所以要冒充党政领导来诈骗,并且在很多时候都能“如愿以偿”,在我看来,至少暴露出了三个问题——
一是“权力情结”根深蒂固。在不少人的潜意识里,“官”代表着权力,能够帮助人们实现理想,因而不少人迷信领导,崇拜领导。一遇“领导”相求,哪怕托办的事不符合原则,也自作聪明地以为抱上了“大树”,不想错过为“领导”效力的机会,“积极响应、热情配合”。这种对权力的盲从和试图从领导那儿获得“回报”的阴暗心理,让不少被害人成了诈骗分子的猎物。
二是“官”字招牌含金量太高。按理说,官员是国家公务人员,是服务人民的“仆人”。但现实生活中,由于监督机制不完善,使得部分官员手中的权力成了脱缰之马。不少时候,“领导”的一个眼神,一个暗示,就会招来下级“投怀送抱“。更有一些“一把手”将公权变成私器,不仅自己能用,亲戚朋友和情妇也能借用。这样的“潜规则”大行其道,给骗子冒充领导行骗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三是确有部分官员“屁股”不干净。近年来,官员索贿现象不仅频发,而且也是屡屡得手。前些年曝光的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仅一次索贿就高达200万元;近日被判死缓的安徽省原副省长何闽旭,共索贿330多万元,单笔索贿金额高达100万元,还因“跑官”被骗子骗走了130万元……那些喜欢冒充领导的骗子或许正是洞悉了这种官场“潜规则”,才将之视为“法宝”,纷纷效仿,甚至变本加厉、铤而走险。
由是观之,面对某些“领导”突如其来的“狮子大开口”,打电话求证或报警也许会管用,但不是治本之策。在我看来,像国外那样约束官员的权力,让公权时时刻刻在阳光下运行才是妙方。当有一天,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做到了“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达到了“人到无求品自高”的为官境界,那么,骗子喜欢冒充领导行骗的荒诞剧也就寿终正寝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