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祁东渔鼓”唱一曲赞歌
高福生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祁东人,对家乡的渔鼓能走出祁东、走出衡阳、登上大雅之堂拍手叫好。这些年来,我写过不少有关文艺方面的时评,却对家乡这朵曲艺百花园中的奇葩惜墨如金。这是因为祁东渔鼓虽然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但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多是出现在做白喜事的丧堂之上。每每为死者超度亡灵唱完夜歌之后,艺人便怀抱渔鼓筒,敲动简板边说边唱,把三皇五帝、才子佳人的故事,从古至今娓娓道来,一直唱到天亮。虽然艺人们打情骂俏,添油加醋,真真假假,唱得你神魂颠倒,陶然而醉,让观众乐看不疲,但笔者却感觉还是有那么点“小儿科”。
直到前不久,祁东县文联邀请我参加全县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才让我对祁东渔鼓有了一个全方位的了解。由于渔鼓艺人们的大胆变革、大胆开拓,“祁东渔鼓”已经走出了沉闷的丧堂,走向朗朗晴空,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了祁东的一张文化“名片”。眼下的祁东,别说婚丧嫁娶、盖楼筑舍这样的红白喜事,就连农家猪栏里母猪产猪仔这样的事情,也要邀请艺人们上门打上一场渔鼓。当地的百姓,可以不知道谢霆锋、李宇春,但他们记住了刘兴国、邹华春、邹华山、邹昆山、雷齐明、王玉芳、周秋琼、彭彩虹这一串串渔鼓艺人的名字,这些艺人成了祁东百姓心中的“超男”、“超女”。
此后,我便对祁东渔鼓多了一些特别的关注,不仅利用下乡走亲的机会,听取了百姓对这种地方特色浓郁的渔鼓艺术的反响,也多次抽空去县城的体育广场目睹了一些渔鼓艺人的风采和观众人山人海的盛况。渔鼓艺人以“无本可循、无曲可依,通俗易懂、伸缩自如”的表演风格,赢得了老百姓的喜爱。现今的祁东渔鼓,不仅形式变新了,也紧紧贴近时代,他们演身边的人,唱身边的事,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成了宣传税收政策、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十七大精神的最佳载体,成了祁东农村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更让人欣慰的是,近年来祁东渔鼓发展迅猛,呈“三多”之势。一是专业艺人多,从业人员达416人,不仅有功底深厚的中年艺人,也有了一批崭露头角的帅哥靓妹;二是演出场次多,全县58支渔鼓演唱队每年演出2万余场次;三是爱好者及观众多,每年观看演出的观众突破300万人次。在表演内容和形式上也是亮点纷呈,原来一拉一唱的单口渔鼓被对唱渔鼓、群口渔鼓、表演唱小演唱渔鼓,乃至渔鼓小品、大型渔鼓戏所替代;一人多角、进进出出的表演,被多人多角、互为进出所替代;伴奏乐器不单是一把胡琴,还揉进了弹拨乐、吹奏乐和电声乐;唱腔不再是四句规定句式反复,而是加进了京剧、黄梅戏、彩调剧,甚至是流行歌曲的元素……
祁东渔鼓不仅在本地及周边名声大振,成了农民兄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引起了省内外专家学者及渔鼓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到目前为止,祁东县曲协共创作各种形式的新渔鼓节目109个,这些曲目均已上排演出,其中获市级奖励节目21个,在省《剧海》杂志发表渔鼓小品4个,在《湖南曲艺》发表渔鼓节目8个,录制的《乾隆下江南》、《好丑媳妇》、《玉镯冤》等12部渔鼓影碟,销量达200万张,并被北京博物馆收藏。基于这种空前的盛况,省文联、省曲协把祁东渔鼓作为全省唯一的曲种上报中国文联、中国曲协,申报“中国曲艺之乡”。
期盼“祁东渔鼓”紧跟时代步伐和文化大潮,不断推陈出新,真正成为老百姓自己的艺术,为祁东成为“中国曲艺之乡”增光添彩,使其走出湖南,走向全国,冲向世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