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食品制假制劣违法行为中,使用非食品原料加工生产食品的案例占了多数,如:用毛发水等非食用蛋白水解液和色素勾兑酱油;在火锅底料、瓜子中使用工业石蜡;在沙琪玛、腐竹、肉丸中使用硼砂;在辣椒、黄花菜、白木耳等干菜中使用工业硫磺;加工茶叶使用“铅铬绿”等染色等。当工业油包裹的大米,甲醛泡出的海鲜,福尔马林保鲜的荔枝,避孕药喂大的鳝鱼,生石灰、麻黄加工出来的槟榔频频走向我们的餐桌,源源不断地进入我们的肠胃的时候,消费者禁不住要问:我们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放心吃?我们什么时候会得病?
从相关报道中我们得知,食品造假如此横行无忌,气焰日盛,危害我们的餐桌,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究其原因,除了一些奸商利令智昏、唯利是图、职能部门监管失控、地方保护主义、政府不作为或少作为之外,最主要的恐怕还是和我们对制假售假的处罚机制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我们对制假售假的处理较轻,大多是捣毁窝点、销毁产品、罚款了事,且很少有被罚得倾家荡产的,至于因制假售假而判处极刑的,更是少之又少。在“一回造假,终生受益”的高额利润驱使下,一些制假售假者心存侥幸,铤而走险,前赴后继,致使有毒食品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冒出新的一茬。
近年来,质监部门在打击食品制假上持续发力,专项行动不断,并分期分批向社会公布了一批劣质食品生产企业(加工场点、窝点)“黑名单”。仅这次全国性的“两打”专项行动,半年内便立案查处食品违法案件2.3万起,查获假冒伪劣食品货值金额近2亿元。然而,在巨大成绩的背后,却依然是老百姓对吃喝忐忑不安。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前曝光的问题食品,有三分之二来源于小作坊或没有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这些企业(作坊)大部分藏匿于城乡结合部和农村、乡镇,防守严密,大多是白天休产,晚上赶工,给食品安全监管增加了难度。质监部门要正视这种现实困境,在遏止食品制假上更有作为——
创新工作思路,实现“三个突破”——一是要突破只按照标准规定查找已知违禁非食品原料的习惯思路,深入企业、行业内部,深入生产加工现场,在明查暗访中提早发现超常规的苗头性的违禁非食品原料,提早研究应对方法和措施;二是要突破只重视监管证照齐全经营规范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忽视监管农村小作坊、城乡结合部食品加工点的传统工作方式,将农村小作坊、城乡结合部食品加工点作为监管重点;三是要突破只重视查办个案、孤立办案,忽视追根溯源协作办案的保守理念,以个案带串案,一查到底,除恶务尽,形成震慑。
强化监督管理,落实“五项创新”——一要加大检查覆盖面,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都应当纳入抽查范围,对每个企业每个年度都应当进行检查;二要加大检查比率,保证样品的代表性,防止漏网;三要缩小检查间隔,加大检查频率,对高风险食品、质量问题较多食品、曾被检出过问题的食品、质量事故多发地区企业生产的食品,要经常进行抽查;四要增加检测项目。对卫生标准和产品标准中无法覆盖的项目,要扩大风险监测;五是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预警与快速反应制度,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理。
这其中,关键还是要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对涉嫌犯罪的案件,该移送的要及时移送,当刑则刑,决不姑息,切莫以罚代刑、一罚了之。如此多管齐下,方能向公众展示党和政府维护食品质量安全、严厉惩处违法犯罪行为的决心,打击食品制假者的的嚣张气焰,提升质监部门的形象,解除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