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舆论监督是社会的“减震器”、“解压阀”,是新闻工作的职责,人民群众的愿望,也是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的手段。正常的舆论监督,可以让领导干部更多地听到来自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有助于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对待、自觉接受舆论监督,不仅是党性的体现,也是自信心的展示,更是善政之举。只想听表扬而不听批评,就会使人飘飘然,事业就会止步不前,矛盾就会越积越多。
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在对待舆论监督上却缺乏一种“雅量”,一旦“监督”到自己头上,便如临大敌,条件反射似地认为是在“挑刺儿”、“找麻烦”。有的动不动就给行使舆论监督的媒体和记者找岔子、扣帽子、打板子;有的对批评报道的内容进行“反调查”,然后拿出一个有利于自己的“结论”,指责批评报道“内容失实”;有的“曲线救火”,调动各种关系,向新闻单位或施加压力,或苦苦求情,或许以好处,使批评报道“胎死腹中”;更有甚者直接派人威胁谩骂、殴打记者……
不可否认,被媒体批评可能会比较难受,但是舆论监督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源。我们的事情做得不对,老百姓有怎样的想法、希望如何改进,媒体把这些东西反映出来并且积极为我们出主意,可以使我们不至于盲目、不至于懈怠、不至于失职。即便某些批评报道略有瑕疵,或有所偏激,也没有必要纠缠不放,这至少给我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契机;即便在个别报道上我们完全被误解或冤枉,也不要暴跳如雷,因为这至少给了我们向群众充分解释的机会。自己工作出了问题,却捂着别人嘴巴不让说,只能归结为私心作怪。
诚如朱小丹所言,能不能自觉接受舆论监督,是对我们是否出于公心、从善如流的检验。那种视舆论监督为“洪水猛兽”,利用公权来横加干预、封杀,只会养痈遗患,让小问题酿成大祸端,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更大的损失。只有珍惜和呵护舆论监督,培育和健全舆论监督环境,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才能变“丑事”为“好事”,为百姓谋利,促事业发展。期待更多的领导像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这样,高调欢迎并自觉接受舆论监督,让其成为制度常态、善政新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