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治哄客“冷漠症”须双管齐下

(2007-01-11 15:56:45)
分类: 政经评论
     元月9日上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龙华门诊部9楼南侧窗口,一名30多岁戴眼镜的年轻男子欲轻生跳楼。该男子单腿抬起,在接连做了几个试图跳下的动作后,引起部分围观群众的连续哄笑,个别人还大声喊着:“要跳就快点跳……”听到这些喊声后,该男子愤怒起来,单用右手扶着窗框,伸出左手用力地指点着楼下的围观人群,口中不知说了些什么,纵身跳了下去,跌落在三楼平台上,不治死亡。(元月10日《海南日报》)http://hnrb.hinews.cn/php/20070110/151056.php
 
     这样的新闻我们不是第一次看到,也不会是最后一次看到——在重庆,一返乡民工因血汗钱被骗爬上雨棚要自杀,并挥刀自残,其间竟有围观者大喊:“再来一刀”(2005年3月1日《重庆时报》);在成都,因感情问题想不开,一年轻女子坐在三圣街某酒店6楼的窗台上,试图跳楼轻生。经警方和消防官兵近5个小时的劝说,最终使该女子放弃了跳楼。但从该女子坐上窗台,直到被警方带离,楼下围观者的起哄声不断,喊叫“跳噻,跳嘛”,更有甚者,在对面居民楼窗口抱着吉他伴奏(2007年1月3日《天府早报》)……
 
      一个人在他最需要关怀与同情的时候,他的身后簇拥的却是一群冷漠的看客,实在让人震惊!当年,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求学时,因受不了“看着自己同胞被鬼子杀害而欢呼”的看客们的举动而弃医从文,想籍此来“拯救”国人的灵魂。几十年过去了,先生的宏愿虽但没能实现,一些“看客”的心态反而比过去更加恶劣恐怖,让人不寒而栗。先生那时的“看客”,其人格造型尚定位在一个“看”字,至多反映出他们心灵的麻木,而现在的看客岂止是冷漠地“看”,更是热情地“鼓励”。不知先生九泉有知,该有何感想?
 
      见义勇为、乐于助人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面对处在死亡边缘的人熟视无暏,不去施救,把他人之祸当成自己的快乐,甚至用言语或者其他方式刺激试图自杀者,加速轻生者的死亡,其心理阴暗远非“冷漠”二字所能涵盖,它拷问着人们的道德和天良。长期以来,我们对这样一种恶劣行径,大多只是动用舆情武器对其“口诛笔伐”,缺乏一种刚性的制度约束和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因此,当这类见死不救、见危不助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当道德谴责沦为一种老生常谈时,我们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奈和悲哀。
 
     愚以为,根除看(哄)客们的“泠漠症”,仅仅依靠道德的“问责”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法律对这种鼓动他人轻生并践踏生命的做法,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和界定,让幸灾乐祸的看见(哄)客们在接受道德审判的同时也接受正义的审判,用法律的严惩来拯救他们的冷漠之心。如此双管齐下,方能能给那些身在现场的麻木看客以振聋发聩的威慑,让这种具有极大社会危害性质的冷漠和怠责行为胎死腹中,从根本上扼制这种让正义和法律“蒙羞”的人间悲剧再度上演。这不仅是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