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若要“零接待”先禁“零吃喝”

(2006-11-15 18:23:05)
分类: 政经评论
     新华社13日受权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该意见共分6部分16条,要求大力开展农村基层反腐倡廉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强调要规范农村基层公务接待活动,村、组不准招待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逐步消除滋生腐败的条件。(11月14日《新京报》)http://news.thebeijingnews.com/0565/2006/11-14/015@011022.htm
 
     近年来,随着公款吃喝风的盛行,上级工作人员到村里检查工作之后吃喝一顿已惯例化、常态化。不管村里条件多艰苦,烟酒肉食是不能少的,有的接待完后还要送一些土特产。其实,来吃饭的上级干部并不多,大部分是陪吃的,有时一桌就是十几个。一个村一年吃掉三五千元很平常,有的甚至达两三万元。在这样一种严峻形势下,“两办”及时将“村、组不准招待”纳入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中,不仅顺应了民意,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事实上,为遏制此风蔓延,不少地方已陆续推出了村级公务“零接待”制度。在甘肃全省,在浙江宁波、广西北流、福建福州市,“零接待”早就进入了红头文件。但由于深受基层“接待”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一政策的效果与其制定初衷并不完全一致:一是没有了公务接待,有的村财务公开的“其他”一栏的数字就大了起来,“其他”就像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二是禁止了“公务招待”,“商务招待”依然适行其道;三是“以私贴公”,村干部有自己企业的,每年收入不菲,就“自掏腰包”接待……
 
     为此,有时评家直言:“零接待”不等于“不接待”;要接待,就不可能“零接待”。事实也的确如此。在当今社会,不请客吃饭能快速办成事很难。对村干部来说,哪怕镇里下来个办事员,也感觉是个“官”,不敢不接待。如果堂而皇之地借“零接待”将人家扫地出门,或多或少会得罪某些上级部门和领导,由此给自己今后开展工作带来不便,甚至还有可能影响自己的“仕途”。既然政策要“零接待”,那就只能村官自掏腰包了。这样一来,“零接待”也就不可避免地“远离初衷”而靠近灰色的“潜规则”,成了“伪零接待”。
 
    由是观之,大吃大喝只是某些人在某种特殊情况下的“顽疾”,并不是所有中国人的通病。与其把功夫下在村级“零接待”上,倒不如狠狠地抓一下上级干部的“零腐败”、“零吃喝”。如果人人诟病的吃喝远离了“公款”,谁吃饭谁埋单,“零接待”也就顺理成章了。上面不禁公款吃喝,不考虑到博弈双方的力量差距,一个劲地叫无权无势的农民“零接待”,实在是有模糊公款吃喝焦点、转移群众视线之嫌,而且还会引发变相吃喝、变相公款接待等不良现象。
 
     窃以为,要使中办和国办的“村、组不准招待”落到实处,还必须补充严格的违规惩处条款。既要惩罚“主人”,让村官不敢请不敢送;也要惩罚“客人”,让机关干部不敢吃不敢拿。特别是要“就事论事”,不搞“下不为例”,对那些吃出“病”来的干部,不仅在经济上要他们全额“退赔”,也要严明纪律,对其仕途产生致命的影响。只有禁住了上级干部的“零吃喝”,堵住了“零腐败”,村级“零接待”制度才会既叫好又叫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