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青年文明号”已经走过了12年历程,目的在于引导广大青年职工和产业工人实干创新,不断提高服务发展的能力。货真价实的“青年文明号”已成了各行业(系统)青年集体的品牌工程,是一种无言的承诺,受到了社会各界充分肯定。
然而,一些地方在确定新的青年文明号、颁发新的匾牌的时候,很少对以前获得过的匾牌进行认真清理,没有重新核定其是否还具有悬挂这些优秀匾牌的资格,由此出现了有人发牌无人收牌的现象,客观上降低了牌匾的含金量。加之有些单位得“牌”之后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缺乏“保牌”意识,使“真牌”变成了“假牌”,“明星”成了“流星”,以至出现了有的集体从2003年到2005年的创建总结一模一样,甚至连青年文明号的牌匾也找不见了的咄咄怪事!
古人早就有“誉不虚出”之言,如同竞技体育靠吃“兴奋剂”取得的“荣誉”被人耻笑一样,代表一定先进性的“青年文明号”容不得有假,它靠的是实实在在的成绩和兢兢业业的表现,源于公众由衷的口碑。要想长期挂一块名实相符的牌匾,而且挂得问心无愧、理直气壮,就必须常抓常新,使之愈来愈亮。不珍惜则蒙尘,不创新则暗淡。让尘匾继续高悬,这先进性也就大打折扣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广西及时摘掉那些不能“保鲜保先”的青年文明号牌匾,无疑是值得称道的。它体现的是求真务实——荣誉评选不能搞“终身制”,也不能授“永久牌”。过去好不等于现在好。过去先进,给你挂牌是对的。现在落后了,摘你牌子也是对的;彰显的是共青团组织不护短和维护品牌的坚强决心——给人评先进、授荣誉此类锦上添花的好事,谁都乐意去做也很会去做;但顶着压力去摘牌、曝光、限期整改,则需要一种勇气,需要一种决心。
由是观之,挂牌与摘牌,一摘一挂,看起来事很小,做起来则不容易。只管挂,不管摘,一挂了之,其实也是官僚主义作风的一种表现,是一种“形象秀”。该“挂牌”时就“挂牌”,该“摘匾”时也勇于“出手”,这样才能使有关单位和经营者珍惜荣誉,改善服务,才能确保评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让“青年文明号”名至实归。
红网:http://hlj.rednet.cn/c/2006/08/02/951145.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