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鞭”,其实就是一根外面包裹了一层花布的塑料绳。在“西点”,犯了错误就会受到惩罚,“鞭刑”是其中最严厉的一项。经过特殊处理的“鞭子”虽然打在身上并不会特别痛,但无论春夏秋冬,每次鞭打时孩子都必须脱光上衣。在说谎、学习有明显退步等情况下,孩子必须接受不同力度的鞭刑惩罚。训练中心的创办者、主任万国英说,我们就是用“打”这一极端方式,让孩子牢牢记住,有些事情是永远不能做的!
无疑,“鞭打”是一种体罚教育方式。 反对者认为,我国的《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都明令禁止体罚行为,体罚更是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尽管我们目前在培养孩子意志力教育和挫折教育方面有欠缺的地方,但鞭打孩子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毕竟“鞭打”是一件最简单最容易的事情,只需用手和体力就行,而教育则需要方法,“磨难训练”不能简单地与“鞭打”画上等号。
如此涉嫌违法、弊端诸多的“鞭打”教育,却在当地成了“香饽饽”。在家长看来,“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流传了几千年,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一些家长因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在失望无奈之余,只好把那些顽皮不被约束,或是自控、自理能力差的孩子送来这里“磨练”。据报道,一些粗心好动的孩子通过站桩、穿珠子、打算盘和快速听写等强化训练,纠正了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迷恋网吧、爱和同学打架的孩子告别了网吧,恢复了自信和尊严……“西点”办了两年多,挨过鞭打的孩子不少,但至今家长们“甚至连一般的抱怨都没有”。显然,家长们在乎的是这种教育方式的结果。
一些老师认为,“打”,在某些时候也是一种极好的教育方法。不少人都知道,温室里成长的花朵,经不得雪雨风霜;过度人性化的呵护,虽美轮美奂,却脆弱至极。现在一些孩子特别是一些男孩子,在家里受不得一点委屈,在学校受不得一点批评,普遍存在“娇骄”二气,缺乏应有的阳刚之气。在这样一种“大气候”下,“杭州西点”应运而生并成功着陆,击中了传统教育培养孩子意志力教育和挫折教育欠缺的软肋,弥补和满足了这一潜在的市场需求。
由是观之,“西点”这种高强度、超负荷、军事化的教育,尽管不合时宜,尽管还有杂音,但却体现了个别化教育的特点,从某个角度反映了当今社会对青少年“磨难教育”的需求。笔者不敢妄说教育必须通过惩罚来实现,但“惩罚”这种手段在某些时候还是不可或缺的。对于没有判断力的未成年人来说,真正的教育需要体罚,就像是一个真正的国家需要监狱一样。正因为如此,“西点”在招生时就“打”言在先,而不少家长正是冲着“打”才花大钱将孩子送入“西点”的。
看来,“打”还是“不打”,还真是个问题。窃以为,一个追求理性而自由民主的社会,理当善待、包容这种“个性教育”,允许其在创新中大胆“试验”。何况大多数时候,“西点”鞭子只是被用来吓吓那些特别调皮的孩子的。因此,只要“打”得有理,只要家长认可,只要孩子“认罚”,那就先别下断语,也别上纲上线,让时间和民意来检验这种“鞭打”教育的可行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