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图书馆沦为按摩店是文化的悲哀(6月6日《经济参考报》)

(2006-06-07 17:07:05)
分类: 政经评论

   今年以来,海南省各地图书馆开始没落,举步维艰的定安县图书馆将几个房间改为店铺,租给人开美容院、发廊等,其中一些按摩店近日即将开张。该图书馆馆长王召权说,由于经费少、设备滞后,不得已才将图书馆的一些房间承包给别人做生意。

    事实上,像定安县图书馆这样“惨淡经营”的并非独例。当大中城市部分图书馆已投入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时候,相当多中小城市或县城的图书馆却陷入了困境。“破”(馆舍破)、“旧”(藏书旧)、“少”(读者少)、“缺”(设备缺)、“多”(人员多)、“差”(效益差)六个字是这些基层图书馆的真实写照,不少图书馆在生死线上挣扎。

    在这样一种“大气候”下,图书馆沦为按摩店也就让人见怪不惊了。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目前,很多区县级图书馆每年从属地政府获得的经费只能养活自己的职工,像青海、陕西这样的西部省份,很多基层图书馆十几年都没有进过一本新书,个别县甚至连工资都无法保证。为了弥补社会公共资金投入不足,一些图书馆便迫不得已开网吧、办培训班、建幼儿园、出租馆舍和临街门面…… 

    除了设施设备落后、经费严重短缺、图书馆“空壳化”严重等显性因素外,工作人员构成庞杂、人浮于事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县级单位里,图书馆虽然是公认的清水衙门,但因为是政府财政拨款,是“铁饭碗”,所以不少人都想方设法往里挤。在一些10个编制就可运转的县级图书馆,有的工作人员居然高达30甚至40多人。这种状况导致“人吃书”(人员经费挤占购书费用)、“书吃人”(购书经费占用职工工资)成了一种“潜规则”。

    众所周知,公共图书馆是独立于商业机制之外的信息服务机构,走市场化道路绝对不是它考虑的范畴。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样一种现实:没有经费,便无法补充资源;没有资源,图书馆就形不成服务能力;没有服务能力,图书馆就吸引不来读者;没有读者,图书馆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中发挥作用就是空谈;看不到图书馆的作用,奢望政府首先增加对图书馆的投入似乎又是难题。这种反常现状如果不能得到正视和改观,文化只能离我们越来越远。http://jjckb.xinhuanet.com/www/MyHits.asp?TempNum=17058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