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七色地图旅行摄影思考回顾父母 |
应《北京晨报》的约稿,写了一些关于旅行和摄影的感想,发表在8月5日的《北京晨报》A16版。
以下是未经删节的原文。
------------------------------------------
这篇文章,也特别献给我的父母。
对于我的旅行,我当下的生活方式,他们不是没有担心和顾虑,却选择了默默支持。
我总在想,自己骨子里对于外部世界的向往和行走的梦想,也许是来自他们的遗传。
------------------------------------------
关于旅行
父亲是搞地质的,家里面的墙上,总是一幅中国地图,一幅世界地图,多年未变。
我躺在床上,仰视着那些地图,从此,少年的心里,有了巨大的梦想。
那时,对于旅行,只是单纯的向往,以及对外部世界强烈的探求欲望。事实上,旅行真正的快乐,需要沉实的心灵,生活的历练,和谦卑的态度。
这一点,我也是很久以后才明白。
过去的5年,国内国外,去了不少地方。回想少年时代的梦想,我在问自己:梦圆了吗。
风云际会,我们生活在当下的中国。世俗,没什么不好,但是,会掩盖太多本真的东西,让人疲惫。所以,旅行,成了一个很好的出口。
很多时候,上路的理由,并不仅仅是那些路途的风景。
18世纪以来,人类的同情和了解不再源自于社群活动,而是来自于人们的漂泊经验。因此一种基本的疏离、沉默和孤独已成为人性和社群的载体,对抗着普通社会阶层的苛严僵固、冷漠无情和自私自利的闲适。
这是雷蒙德·威廉斯说过的话,我深以为然。由此,也常常会反思过去的旅行。
三年前辞去了工作,虽然,它给了我可以全世界出走的机会。但,我只想脱离所有的羁绊,让自己真正沉下来,踏上新的旅途。
喜欢一个人出发,这样旅行中的状态是内心完全敞开,随时自由地与异国人民交流。更喜欢奔赴尘土味道的发展中国家。比如说缅甸、印度和墨西哥,还有一些中东和非洲国家。令人百去不厌,每次都有新的惊喜发现。
发达国家人与人之间更习惯保持一种距离感,而在发展中国家人们的脸上,却很容易找寻到轻松、平和而且知足的表情。
而且,在发展中国家旅行,总有心灵深处的感动,这不仅仅是景色能带来的震撼。去的地方多了,就会发现,更能打动你的,还是人,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们。
关于摄影
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工作,这样的生活状态,将近10年。
这样的时间长度,足以让你对一个城市开始麻木,触觉开始退化。尽管,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地方。
这一切,在迷恋于摄影之后,开始不同了。
前门的院子,三里屯的涂鸦,CBD的大厦,还有后海的荷花。诺大的北京城,忽然间滋长出无数的枝桠,让我开始牵挂。
楼下的胡同大院,很少去光顾,现在去了,发现咫尺之距,人们的生活可以有这样大的不同,由此平添一些兴奋之情。
是的,仅仅是在你的身边,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何况,在你我的身边,是这样大的一个北京城。
阳光灿烂的时候,望着窗外,总会按捺不住外出的欲望。于是,鬼使神差似地背起相机,一个人开始四处游荡。
辞职之后的三年,不停行走未曾停歇,由此脚步走到了世界更远的地方,这才发现,旅行加摄影,形影不离的生活,就是我的最佳生活状态。
身背一个相机,很多人都会有成为一个摄影大师的梦想。倒不是追求那个名分,而是希望让更多人看到自己拍摄的东西,并得到真切的反馈。博客的出现,让这一切成为可能。一组照片上传之后,那份分享与感动,沟通与共鸣,感觉真好。
一开始,只是对唤醒自己的一种欣喜,喜欢什么拍什么。后来,完全是一种自发性的潜移默化。渐渐地,开始赋予自己一些责任感,去记录更多的东西,尤其是那些正在消失中的风景。
那些在自己眼中,曾经是“灰色”而平板的景物,开始变得鲜亮而立体起来。也许摄影时往往要追求细节和角度,会使人看到更多,看到不同。庸常的生活,使我们的感觉开始钝化,失去了发现美的能力。现在,通过一个小小的镜头,看到的风景居然如此不同。
一位大师说过,摄影,是这世界片刻的化身。喜欢这句话,更觉得我们这个世界变迁得过于迅速,那些片刻更值得我们去记录,因为很多景物都在消失之中。
一直关注贾樟柯的影片,因为他能够放低姿态,聚焦普通人,以真诚的视角,捕捉和记录社会巨变的瞬间。我只是一个有摄影爱好的草根,不会达到他那样的境界和影响力。但我相信,只要心怀珍视和感激,我镜头下的世界也会有其价值所在。
母亲是一个摄影师,但她并没有传授给我多少摄影的技艺。那时我的人生积淀还不够,很难对摄影有什么真正的兴趣。也许今天,看到我的这些照片,她终于可以释怀了。
因为真正的摄影,从来都是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