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加拿大旅游七色地图西部中北美三原色野牛涧 |
分类: 中北美8国游记 |
来加拿大之前做功课,在搜索加拿大的世界遗产名录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名字——Head-Smashed-In Buffalo Jump,野牛跳崖也就罢了,头碎是什么意思。
现在,终于来到了这个奇怪的地方,中文翻译为美洲野牛涧,在Alberta省的南部,南距老人河48公里,一片人烟稀少的草原和山谷,从过去到现在,这里一直是印第安人聚集的地方。
经过一个农场
印第安人(Indians)是除爱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居民的总称,属蒙古人种美洲支系。印第安人的祖先可能是在大约2万年前从亚洲渡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或者是通过冰封的海峡陆桥过去的。
很难想象,他们是经历了怎样的困苦和磨难,来到了这片新大陆。
印第安人的面孔,总让人感到亲切,他们与亚洲同时代的人有某些相同的文化特色,例如用火、驯犬及某些特殊仪式与医疗方法等。
印第安人的帐篷,叫Tipi,和蒙古包相比,显得尖头尖脑
留影一张
印第安人经过两万多年的分化,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和语言,在历史上曾建立过四个帝国,最重要的是中美洲的阿滋特克帝国和南美洲的印加帝国,发明过玛雅文字,对天文学研究的造诣也相当深。
在整个美洲旅行,印第安人都是一个主题。
由于殖民者迫害、杀戮印地安人,毁灭印地安文化,致使现在残存的古代文明材料已经不多,
美洲野牛涧及其博物馆,是了解认识印第安文化的一个绝佳场所。
印第安人的文字,一看就是象形文字
在野牛涧附近居住的印第安人,叫做黑脚人(Blackfoot),他们主要居住在加拿大Alberta省和美国的蒙大拿州。
从其名字来看,黑脚两字显得很剽悍,让人不禁联想其李逵和程咬金,事实上,黑脚人是西北平原上力量最强大、最富于军事侵略精神的一支。
每一部落都分为若干狩猎群组,由一名或多名首领领导。富于创意的赶牛跳崖,更让他们显得智勇双全。
黑脚人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和对野牛习性的了解,将牛群追赶到悬崖上杀死,然后在下面的营房里分割尸体。
美洲野牛涧是史前印第安土著居民最大的围猎场之一,几千年来,美洲野牛是在北美大平原上居住的土著居民谋生的物质来源:牛肉可以充饥,牛皮可以做成帐篷及衣服,牛粪可以生火取暖,牛的腱、骨和角可以制成工具。
欧洲人到达美洲时,美洲野牛分布在北美洲大部分土地上,曾多达6000万头,是平原印第安人的经济支柱。后来向西移动的白人以任意屠杀美洲野牛为乐,许多印第安人与白人之间的矛盾即由野牛群的减少而引起。到1900年前后,美洲野牛已趋绝迹。
美洲野牛涧包括圈牛区、屠宰区和加工处理场。
圈牛区面积32平方千米左右,美洲野牛被圈到这里后,即被赶下悬崖摔死。印第安的讲解人员
屠宰区内有一道约18米高的悬崖。从5700年前到19世纪中期,被赶下这道悬崖摔死的野牛不计其数,悬崖下白骨累累。今天,在11米左右深的存骨坑内仍然可以看见许多野牛骨骼。
加工处理场是人们对野牛进行加工的地方。位于圈牛区附近,人们在这里加工野牛。这里遗留的一些土坑是专为贮存、燃煮食物而挖的,土坑周围有用野牛骨垒成的骨墙。
据土质分析,野牛涧中的土壤中有一层是野牛的骨灰
肚子饿了,博物馆里有一家餐厅,一个印第安小姑娘热情地推荐,这里有Buffalo肉提供。来到野牛涧,吃Buffalo,倒是个好主意。当我怀着水煮牛肉,杭椒牛柳的白日梦向他询问Buffalo的做法时,小姑娘得意洋洋的回答,差点让我闭了气——“我们提供的是Buffalo汉堡”。
野牛肉,比较糙
我的汉堡噩梦,果然没有结束,可怜我这个不怎么吃荤的人,天天要下咽这大块无味的肉。Geatan这下又有美味当头了,他的眼睛可是充满了期待。
最后揭晓答案,“头碎”从何而来。原来,头碎的不是野牛,而是一个印第安少年,他为了表示自己的勇敢,来到了崖下,按照术语,应该叫冲锋到了第一线,结果不幸被掉下来的野牛砸中了头。
年轻人,还是稳重些好。如这位印第安青年,正在专研古老的刻皮技艺,这才是有为好青年。
野牛涧的门票,是一个手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