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新更新!!这次不往废墟跑了!去海边吹吹风!!
黄歧半岛旅游攻略!
黄歧半岛像一个伸入东海的大拇指,以各种稀里古怪又鲜美异常的海鲜而闻名。提起连江的黄歧半岛,总是让人想起福州街头比比皆是的“黄歧海鲜大酒楼”。在当地朋友的带领下,我们驱车在两天时间里对黄歧半岛进行了一次探访,才明白,黄歧还有其他许多精彩所在。
畚箕山离黄歧镇不远。茂密的木麻黄和桉树林覆盖了整座山,从外表上一点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里一直是一块神秘的军事禁区。畚箕山位于黄歧镇区南边海岸线的一个突出部,是祖国大陆距离马祖最近的地方。天气晴朗的时候,用肉眼就能分辨出马祖岛上那块著名的“枕戈待旦”标语牌。由于畚箕山重要的战略地位,这里一直是对台斗争的最前沿,解放后,部队在这里安置了海岸大炮和高射阵地,在山体里开挖了四通八达的坑道。1958年8月23日,福建前沿阵地万炮齐发,金门、马祖顿时烟雾弥漫、弹片横飞。“金马炮战”揭开序幕,此后的炮击成为两岸每天的功课,一直持续到1979年才彻底结束。
硝烟散尽,上世纪末,最后一批驻军撤出了畚箕山阵地,郁郁葱葱的植被又覆盖了山坡,昔日的战地也对外开放,迎来了一批一批好奇的游客,成了当地旅游开发的一个重点。混凝土碉堡中高大的海岸炮瞄准远方的马祖,周围不再是神经紧绷的士兵,而是举着dv的兴高采烈的游客,不变的只有高地上的永备工事和深藏在地下的至今没有完全对外开放的漆黑坑道。
从黄歧镇出发,沿着风景绝佳的海岸公路我们驶向定海古城,在海边开车特别惬意,尽管今天阳光灿烂,清凉的海风灌进车内根本用不着空调。定海古城和畚箕山一样有着浓厚的军事色彩,只是一个是同室操戈,另个则完全是为了抵御外侮。定海明清时期是东南海防要塞,明万历年,为了防御倭寇的侵扰而修筑了定海城墙。高大坚固的石墙将定海古城团团围住,固若金汤。和崇武有些相似,老城区的房子也是用石头砌的,低矮牢固,成片的石头房子一直蔓延到海湾两边的山坡上。正是午饭时间,四周静悄悄的,走在古城里,曲折复杂的小路很容易让人迷路。历史上,定海还曾经是和泉州刺桐港齐名的外贸大港,史称“甘棠港”。那是定海的辉煌岁月,在港外海面上,密密匝匝停泊着琉球、朝鲜、东南亚诸国的商船,盛况空前。当地的朋友告诉我,定海周围海域有不少古代沉船,周围渔民出海还不时能打捞些古代文物出来。“渔村里喂鸡的碗都有可能是宋代的青花官窑!”
定海古城到松皋村需要斜穿黄歧半岛。沿途的盘山公路一路向上似乎没有尽头,四周树木繁茂的大山带给我置身闽北山区的错觉。崎岖山路更坚定了我前进的信心,根据经验,愈是美丽的地方愈难到达。车吃力地爬上山顶,眼前壮丽的景象让我眼前一亮。从高处俯瞰,松皋村三面环绕高耸陡峭的高山,海湾深深插入山坳中,下午的阳光透过海浪掀起的雾气,村庄笼罩在一片橙色的光芒中。
松皋村前几年刚通的公路,村里十分难得地保留了古朴的状态,不过,这次我们长途跋涉的目的还是村边一个叫“龙井”的奇景。沿着村边一条坑坑洼洼的机耕路,福特车的底盘终于发出一阵惨烈的摩擦声,我们只好弃车步行。从路尽头的海峡进山,沿着一条贴在峭壁上的小路经过一番有惊无险的攀登,龙井就像恶作剧般突然从盒子里跳出来,赫然出现在我们面前。峭壁被一道水流冲刷出了三个大石窝,水流从石窝中拾级而下,最大的石窝面积大概有两百多平方米。底部水面只是淹过脚背,到了石窝中间没有任何过渡的出现了一个深不可测的椭圆水潭,碧蓝的水面透出几分诡异,称之为“井”真是十分形象。
坐在坑里“坐井观天”,迎面吹拂而来的海风夹杂着深山草木的芬芳。朋友笑称这里像侏罗纪公园,我表示赞同,如果现在从潭里探出一个恐龙大脑袋我也不会感到意外。从惊艳的兴奋中安静下来,我对着潭水静静发呆,想把自己融化在这片水中。探索文明、体验生活、艰苦跋涉、在美景中净化心灵,这才是我想要的旅程。


今年的海带收购价格大涨,笑容写在大妈脸上



定海古城

海岸炮,假的,感觉十分没有气势

海峡之声对马祖宣传的大喇叭 也是仿制品

龙井

其实今天雾大看不到马祖,我们还是叫了两个小姑娘装腔作势眺望了一下

最叫人难以忘怀的还是黄歧的海味……

这种东西我还是第一次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