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龙山的摩崖石刻
(2012-03-01 11:04:55)
标签:
封龙山摩崖石刻文化 |
分类: 元氏介绍 |
西石堂
西石堂东侧崖壁上,另一处题刻,是封龙山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摩崖刻字。为中山刘秋礼武平三年之时。字迹大小不均,直径约0.1米左右,散乱不齐,随山而刻,但字体笔力古拙苍茫。虽经1400多年风雨侵蚀,但却显逸趣横生。武平三年(公元572年)字样清晰可辨,证实西石堂西窟(大雄宝殿格局,三世佛)开凿的年代应在北齐武平三年之前。
东石堂
袛园安处太虚空,万载清幽赖宝峰
树朵松峦啼巧鸟
巍巍碧殿诚山色
今岁尤添希特景
鸟形凛凛架楼云
晓韵清超三界外
轻敲动彻宗门事
修真观
郑昂为宋代元氏书家,郑昂所书修真观赐额记,于宋政和癸巳(公元1113年)徽宗赵佶赐额修真观。
修真观,又叫“徐童观”。相传道人骆元素修道于此,在封龙山遇一仙人,自称为徐元英,徐元英给了骆元素十粒仙丹,并说服后永不饥饿,言毕便化为童子,乘云升天,故名“徐童观”。
相传,唐代武则天之爱臣郭震游学于封龙书院,游览至此,忽听霹雳巨响,见巨石崩裂,射出五彩云气。郭震从乱石中得一错金琉璃玉匣,内有一把宝剑,郭震挥剑劈石,竟将巨石劈开,这就是试剑石的由来。试剑石为元氏古八景之一。
明代进士赵维藩曾为试剑石题诗一首:
奇峰跃出造化炉,峰峦试劈如枯株。
遗踪斩然双石鏬,神物多年化尤鱼。
明公巉崖作大书,风雨不蚀宛如初。
山灵于此宁无意,安使奸回畏剿除。
试剑石南侧,有明代梁慈题记摩刻,曰:“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郡人梁慈、陈大才、梁志同观并访问龙阳仙师。住持赵清霞督石工乔金道刊”。楷书,镌刻秀美,虽经风雨,精致如初。
试剑石上,留有赵维藩诗一首:
氤氲大化治阴阳,一跃何年出秘藏。
石迸轰雷神鬼泣,山腾瑞彩斗牛光。
试挥已见妖氛息,持赠还为壮士祥。
谁向云崖题巨刻,流传千古镇封疆。
赵维藩的诗,自然流畅,气度非凡,文笔多彩,一气呵成,驻足者百读不厌。落款为“龙山散人赵维藩”。元氏存其基地。
在试剑石上,还有清代郭蒿题诗摩刻,楷书,字径约0.10米镌刻时间为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如文:游封龙山诗七律有序
壬寅岁,为余理元之二年,与二三同志祈雨于西山之掏。龙池土人为余话龙山之胜,时余中心如焚,未遑为登游计也。甫归而雨,复诣龙池而谢之,因陟龙山绝巘,得以见所未见,青鸾耸翠,爽气袭人,高望远眺,其胜概令人应接不暇,且新雨初荠,农满西畴。余固乐龙山之乐,而尤乐吾民之乐也,因为诗以识之。
龙山振古翠成堆,策仗登临爽气来。
危石祥开唐试剑,清流曲绕汉侯台。
灵湫泛泛泼浸月,书院悠悠阶衬苔。
草履远游敢自乐,为酬甘澍晋霞杯。
知元氏县事中州沙随郭蒿题。郭蒿河南宁陵人,清代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任元氏知县。此题刻身临其境,诗意深浓,书法俊秀,绝妙可赞。
修真观处一巨石下方,有一洞穴,大石西侧,有宋代“希夷洞”刻字。竖行三字,楷书,无款识。字高0.20米,宽0.16米,字体舒展流畅。
在希夷洞左上方,有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张思温题字摩刻:口位天文水应真定青钟张思温大元大德丁未季春三月登山幽斋记。楷书。
修真观三清殿东侧,有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的造碾题记刻字,为“至元廿四年造碾”七字,字高0.75米,宽0.12米,楷书,兼自由体,大有山野之气。
三清殿之东一石上,有明代乔宇“ 白岩山人游”摩刻。小篆,竖行,通高0.75米,宽0.13米,字迹圆滑流畅,婉转匀称,字画多姿,端秀耐品。
三清殿之东,一石南面,有明代于1929年时的张白玉题刻,约面积0.75米*1.25米,楷书,兼自由体,错落自然,浑有野风之趣。全文如下:修真观主持道士,徒弟李鹤中、董鹤斋,嘉靖八年四月。
张白玉何其人也?据明《重修修真观记》碑载,道人张白玉,字萤然,封龙山前长村人,自幼资胜淳朴,不乐俗务,曾入终南山访道,既有所得,知道非在远,乃归于封龙山,师事修真观主持道人王净庵,后为修真观主持。张白玉以复兴旧规为己任,勤身缩费,幕材鸠工,茸修三清殿及左右护殿,随后各殿渐起,致使修真观气象宏广,蔚乎烂然。
修真观后院大石之东,还有民国苗苓舟刻字:“心字乐哈哈,一勾如月样,三点有偏坡,披毛从此出,仙佛也怕他”。落款为天津苗苓舟道号通化子,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二月立。通篇约高1.15米,宽0.76米,楷书,稍有魏碑之意。
绝顶
绝顶有宋代千善之题刻。即八仙堂北边的白云洞东侧。楷书,通篇高0.70米*0.60米。文曰:对御去天师受籙张千善口,槐阳社褚二都押兖州杨先生,董道士同游此洞。政和八年戊戌岁季夏十七日,赞皇千善题。
白云洞口东侧,还有元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元代林志德的题刻:政和戊戌距今至大戊申一百九十年矣,神峰滇逸观门生李蕰、洞主林志德看题。楷书,竖行,四行32字,面积约0.4米*0.6米,自然古朴、大方有趣。
封龙山绝顶有一巨石,一间房大,三面临洞,一面倚脊,突兀横空,浑然独立,令人叹为石止。巨石西南壁下部,刻有明代嘉靖年间元氏知县荆弯的一首七律诗,行草书,并有落款。全篇竖行,行字不等,不分断句,随石就势,自然错落,字迹历经风雨,有些风化模糊,共为10行,全篇如下:
暂从踪迹古无丘,万叠崇冈四望周。
木叶凋残山影瘦,石桥剥落水痕收。
三杯醇酒歌金楼,五色飞旌绕画楼。
乘兴直登高峰顶,恍然依见旧神州。
嘉靖十八年仲冬九月,知元氏县事汝宁荆弯书。
荆弯,河南汝宁举人,嘉靖十七年任元氏知事,居官清勤劳声大著。
在封龙山老龙潭上方一巨石上,有清代康熙年间“大海分灵”四字摩刻,楷书,字大1米有余,上款题:大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下款数字,因地处悬崖,瀑布冲刷,人不可近,不能辨认。
“灵湫浸月”为元氏八大景之一,月夜登临,俯视龙潭,池如古鉴,碧月如洗,远山近树,相映成趣。明代进士赵维藩有:龙湫浸月诗记之
山下出泉传易像,泉底龙潜几千丈。
夜深月照碧潭虚,惊起潜龙弄涵珠。
倏尔兴云作霖雨,霈泽渐涵遍环宇。
禾麻载野苍生熙,却敛神功蟠水府。
老龙潭两侧有一龙王庙,庙后山崖有两处题记,皆为在祈雨灵验后的记载,元“大雨淋轿”之说。
沿绒花沟曲径通幽,攀至海拔780米左右之崖,有明代隆庆年间刻字,为“清希洞府”和“清希庵记”。
2011年夏,元氏魏清林、郭孟朝、赵振国、王振平、王金梅一行五人,初探清希洞府。多少年来,人们只闻其名,不见府地,不知其址,何谈开发。五人决心既定,便心怀情趣起五更,考古探秘兴致浓,披荆斩棘顶烈日,穷高之处孟攀登,终于找寻发现了“清希洞府”。洞府上方的“清希洞府”四个大字,楷书,字大如斗,字径约0.5米左右不,精堪阴刻,结构匀整,用笔严谨,藏头护尾,字迹丰润笔意纯熟。既无上款,又无落款。魏清林与赵振国在四个大字下留了影。侧身入洞,由于年久碎石冲积洞内,不能直腰,但面积可容千余人。下有一洞,大型相似。
洞口的摩刻,高1.3米,宽0.70米,横刻“清希庵记” 四个大字,篆书,字迹大方、婉转、清晰。碑文是竖行,约11行,行26字,约二、三百字,由于风化严重,对拓片加工整修后,也难以辨清全文。初步认定,刻字年代为“明隆庆年间”,因有明隆庆三(或五)年字样。洞外遗有砖头碎瓦,经考应属明代产物。故断“清希洞府”四字应同时所刻。
清希洞府下的山坡上,有数百块巨石林立,山沟内绒花梧叶树参天蔽日,半坡的葛条野藤盘根错节,山下有大口井一眼,水深十米有余,清冽甘甜。人称这是“天然氧吧”和“天然矿泉水之源”。这就难怪吕洞宾、李铁拐、钟离权、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等八仙选择封龙山“清希洞府”修道了。
兴奋之余,特吟小诗一首以记之:
洞庵灵珑銮太空,恍然疑步广寒宫。
绒花沟顶穷高处,手拨天关探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