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观遗址及摩崖造像:四川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北平观遗址及摩崖造像
类型:古遗址
年代:唐
地址:眉山市彭山区公义镇五马村九组
登上峰顶
安坐在松柏林中
一汪池水
倒映着他的身影
八风不动
池中
天地灵气
孕育
一株仙草
优雅地慢慢生长
十年
斗转星移
他倾心守候
十年
云卷云舒
她深情凝望
十年之后
一道天香溢满山岗
她
为他惊艳绽放
他
带着她羽化飞升
他叫王乔,古蜀国末年武阳(今眉山市彭山区)人。公元前3l6年,秦国灭掉蜀国,他成了秦国人。公元前256年,秦国“攻赵,取二十余县”,王乔被任命为柏人县(今河北省唐县西)县令。所以,东汉的高诱在注《淮南子》时说:“王乔,蜀武阳人也,为柏人令。”
但他一生的梦想,就是悟道羽化。所以,退休之后,他回到家乡,登上天柱山,虔诚修道。十多年之后,他的执着感动了神灵,得到福缘吃了一株白嘏蟆,然后,“身轻力倍,行及老马”,羽化飞升,寿与天齐。
天柱山,又名北平山,位于彭山区西北17公里的公义镇五马村九组。天柱山,“高一千三百丈(海拔711.6米),上有白嘏蟆,食者长生。”但这种仙草却是轻易不可得,“非仙才灵骨,莫能致之。”王乔也是“望山朝拜,积十余年,登山感致,因得食之。”
王乔所吃的白嘏蟆,生长在北平山顶的池潭之中。北周武帝所编《无上秘要》卷二三引《正一气治图》云:“(北平山)上有池,纵广二百步,中有芝草神药。”杜光庭《王氏神仙传》还说:“北平山上有白虾蟆,谓之肉芝。王乔食之,得道。”白虾蟆,又叫白药脂、肉灵芝,据《本草纲目》载:“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王乔善于修身养性,他著有《王乔养性治身经》三卷,还创作了一套健身体操,用以“延年益寿,除百病”,是著名的健康长寿之人,后来被神化成为了仙人。常璩《华阳国志》说:“武阳,……王桥(乔)升其北山。”《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又载:“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而授之,退而岩居川观,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许由、延陵季子之让,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这里的“乔松之寿”,就是指像王乔、赤松子那样长寿。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所以,东汉顺帝时,张陵创建天师道、设立二十四治,就把北平山治作为其二十四治之一,在这里开坛传教。晋代,称北平山为“北山”,南朝梁代以后,称为“北平治”。
北平山的北平观,初建于唐代。据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重修天柱山北平观大殿碑记》云:“唐初修观峰首。”即是说,唐初在北平山天柱峰顶修建了北平观。《六艺之一录•北平山碑》又载:“北平山碑,在彭山县之北平山。大书‘北平山治之碑’,余不可读。碑阴有大唐上元二年(675)道士施仕衡等字。”此碑记进一步印证了唐高宗时北平山上有道观、道士的事实。
《重修天柱山北平观大殿碑记》还说,北平观在宋、元之世无考,明永乐二年(1404年)重修,号称“北平古治”。明末,北平观毁于兵燹,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又修复小殿,道光十五年(1835年)修复了大殿,但清代的北平观已成为佛、道混合的庙宇。直到1965年12月,北平观殿宇还基本保存完好,但在1968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北平观殿宇又被拆毁。
考古工作者龙腾先生认为,北平观文物遗存分为古北平治遗址、明清北平观遗址、唐代道教摩崖造像和水池。
据考,古北平治遗址在北平山峰顶平台之上,是汉唐至宋的古治遗址。明清北平观遗址位于北平山峰顶第二台、第三台,为四合院布局,但现在可见的仅有一些石柱、柱础和佛像座台。
北平山到底有没有食之可与天地同寿的神芝药草,现在已不得而知,但山顶确有一潭池水。从北周的《无上秘要》到明代曹学佺的《蜀中名胜广记》,都记载说北平山顶有一座水池。
水池位于北平观遗址西面250米处,位处两山凹处,这是一座为解决北平山上人畜饮水、农田灌溉之用的蓄水池塘,历史悠久。1964年,当地生产队还对水池进行过培修,筑高了堤埂,现在的水池,蓄水水面有4亩多。
北平山唐代道教造像,共有14龛67尊,这些造像集中在原北平治治所附近,分布在长300米、宽30米、距地表高1—2米的岩壁上。其中,池塘东岸高崖上4龛、池塘西岸水池边2龛、北平观西麓山坡和古道东边8龛。
唐代道教造像,其主像或为天尊,或为老君,或天尊、老君并列,或以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为主像。北平观的道教摩崖造像,均塑有太上老君像,可见唐时老君在道教中地位之高。这些造像形象各异,繁简并存,是单纯的道教摩崖造像。
北平观摩崖造像,为研究唐代时期该区域的石窟艺术及道教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2010年10月,被眉山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月14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列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