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井研县县城南6公里的千佛镇,有一座明清风格的民居建筑——雷畅故居。
据《光绪井研县志》记载:“雷畅(1702—1777年),字燮和,号快亭。其先为楚人,明洪武朝自麻城迁蜀,卜居。”乾隆三十四年(1769),雷畅被授为内阁侍读学士,三十八年(1773),因患足疾还乡。即是说,雷畅故居大约始建于乾隆年间。
当地传说,雷畅有9个儿子,个个饱读经书,聪慧过人,先后成为翰林院翰林,就连唯一的女婿也中了翰林。所以有“九子十翰林”的典故。
乾隆三十九年(1774),雷畅之子、翰林院编修雷翀霄以侍奉老父为由回到千佛镇,并在旧宅前修建了一处园林,作为父亲和家人的游憩之所。
园子取宋人“春来随意生”之句而名“随春园”。“园有池,四周种植奇花异木,池中奇石为埠,建月到亭、香光阁在上面,香林梅坞,极幽丽之极,名彦雅游,解水流连,颇积一时之胜。”
清道光初,雷氏家道中落,此宅卖与盐课提举司犍为五通王敬庭,更名为“槐盛号”,此为王氏在五通桥所营盐号之名。据王氏后裔说:“大宅经王氏扩建,始具现有规模。”
1986年5月,清内阁侍读学士雷畅故居被公布为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雷畅故居又被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雷氏民居(雷畅故居)”被国务院命名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的雷畅故居,位于千佛镇茫溪河畔的民建村三组,坐东向西,背山面水,崇垣环抱,气势雄伟,远处望之,俨然城堡。这是门厅,是故居中轴线的起点。
故居围垣高四米,厚0.6米,全部用石头砌成,周长450米。
垣内占地面积为1366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733平方米。
故居居高临下,层层梯升,从大门直上须登三级台阶始达后堂。整体建筑群融南方之隽秀、幽雅、古朴和北方之雄伟、厚重、粗犷为一体,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给人以完美的山庄别墅感受。这是中轴线上的轿厅,连接着故居第一落建筑群的第一进和第二进。
轿厅东,是一处天井。故居共有大小天井12个,房舍99间。
天井上方,是客厅。故居中轴线上的天井和厅堂,前后相继排列,构成“丰”字布局,寓意繁盛富裕。客厅就处于“丰”字轴线的中间位置,因此,也被称为正厅、中堂。
客厅之上,又是一座天井。
再东,则是处于中轴线顶端的内厅,也称正堂,左右正房是家长寝室。
客厅、内厅南北两侧,是雷氏子女居住区。
中轴线主体建筑以南的第二落建筑群,是作坊生活区。
作坊生活区主要开展家庭手工纺织、手工编织等工作,也是厨房与家庭雇工的就餐区。
中轴线主体建筑以北的第三落建筑群,现在辟建为知青生活体验区。“文革”期间,这里曾是井研重要的知青点,据说,刘晓庆也曾在此居住。
知青生活体验区主要由当时的知青寝室、厨房、饭厅等组成。
知青生活体验区的一处天井中,有一株高大的核桃树。据说这棵核桃树栽种于雷畅故居修建之时,树龄约为260年。方言中,“核桃”是“祸逃”的谐音,以祈求全家能躲避灾祸永久平安。
知青生活体验区东南,是雷氏家族的粮食储存区,共有10间储屋,大约能储存30吨粮食。
粮仓旁,还有碑林,收存了井研县有代表性的各类碑刻,包括书帖碑、绘画碑、告示碑、标志碑、墓志碑等。
走进两进或三进风格不同的四合院内,让人感到既宽敞博大,又曲径通幽。
整个建筑布局严谨,结构牢固,堂、厢、庭、院左右对称,柱础、斗拱、横梁、门窗等雕刻精美,处处是金花彩画、雕梁画柱,彰显出典雅华贵之风采。
徜徉其中,令人在感叹故居建筑结构精妙的同时,依稀还能感受到雷翰林大家族昔日“钟鸣鼎食”的盛况。
这座已经笑看250多年云卷云舒的建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旅游开发价值。
近年来,当地依托故居,打造融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于一体的“井研民居文化博物馆”。现在,馆内设有农耕文化展厅,陈列展示有风谷机、水车、拌桶、犁铧等,并恢复重现了故居“老酒坊”旧貌。
故居大门前、大院天井、后山,广植银杏、桂花、香樟,郁郁葱葱,让沧桑古朴的故居显露出绿色的生机。
加载中,请稍候......